【正見新聞網2013年08月22日】
上海復旦大學的這項研究表明,一項實驗性的抗草甘膦除草劑的基因改造也會給野草帶來重大的適應性好處。研究人員將進行了抗除草劑基因改造的稻田野草與對照植物相比,基因改造的野草能夠產生125%的種子,而且光能合成的速度高達109%。研究作者寫道:“最初這種磷酸合成酶(epsps)是為了使讓植物抵抗草甘膦,但是它似乎也為植物生長和種子生產帶來了之前未預料到的好處。”
基因改造轉移到野外是一件棘手的問題,抗除草劑野草的狀況也引發了對於轉基因作物是否應當使用的爭議。這項研究也讓人擔心某些基因改造能夠對其它植物帶來無法估計的影響,但是應當注意的是,研究人員手工將基因改造轉移給野草,而且他們所傳遞的也不是目前所使用的基因改造。
這項研究中基因改造的轉移涉及的是磷酸合成酶,這是植物中的一種關鍵酶,它保證了重要胺基酸和其它物質的產生。減少磷酸合成酶的水平會導致植物的死亡。草甘膦能夠阻止磷酸合成酶的功能,這就使它成為一種強效而且廣泛使用的除草劑。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繁殖同一品種的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野草,他們能夠展示這種基因改造能夠對其健康特性產生戲劇性的改變。但是他們無法排除其它因素帶來的可能性,比如說基因排列導致的變化。約翰英納斯中心的Wendy Harwood說道:“基因的位置能夠改變它的效果。”
數十年來基因作物都是一個由爭議的領域。最近一群菲律賓農民摧毀了一片“黃金大米”作物,這種轉基因作物能夠促使人類產生維他命A。Harwood聲稱,這項研究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它當然會被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們認真看待,但是需要警惕單一研究所作出的廣泛結論。她說道:“一項報告不能通用於轉基因技術,每種作物和每種基因改造都需要就事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