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神鬼傳奇」特展

鍾元

【正見新聞網2013年09月05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至9月30日展出“神鬼傳奇」特展,各代名家作品總共31件,上溯晉代顧愷之、近及民國溥心畲,除了展出八仙、壽星、采芝仙、麻姑、洛神、山鬼等,更集結許多鍾馗及其與鬼怪間互動的作品,展現各種神鬼的傳奇形像意趣。

中國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當地球上有了天地,有了萬物之後,天上來了一些神,運用法力,開始仿造自己的樣子造人。據說,中國人是由一個叫女媧的神造的。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女媧在初七這一天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之後,“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接續開啟中華神傳文化。神州漢字的出現,是神傳文化承傳的光輝起點,其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開始融入,孔子再將由道家文化演變而來的“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普及,其後釋教佛法向東傳入中國,至此儒、釋、道三家思想交相輝映,至盛唐時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達到鼎盛時期。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雖然多次遭到侵略和打擊,但中華傳統文化一 直表現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並對周邊國家文化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國立故宮博物院“神鬼傳奇”特展,集結各代名家作品總共31件,分為群仙神像、文學中的人鬼形像、鬼趣圖、鍾馗等不同神鬼主題。

宋 馬遠 乘龍圖

馬遠(1190-1224),河中(山西永濟)人,移居浙江錢塘。南宋光宗、寧宗朝(1190-1224)為畫院待詔,山水、人物、花鳥俱佳。道教中的神仙們不受時空限制,逍遙自在,所謂“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幅中水墨渲染的雲層翻湧,閃光乍現,風雲起,雷聲響,仙人乘龍騰雲御風,長袍大袖與襟帶,鼓風飛剔,顯現神力,童子持杖隨行。筆法為馬遠特色的戰筆,筆意蒼老,其精謹風貌並未因年代久遠色彩褪去而稍減。

傳宋 馬麟 三官出巡圖

三官為道教中賜福的天官、赦罪的地官和解厄的水官,又稱三元,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出巡的主旨在司察善惡,保護眾生。幅中的布局和壁畫相同,分三官為三層,各乘雲駕水,旌幢扈從,威儀十足。隨行者除天界、水界的仙人外,還有造型多變的鬼卒,表情生動有趣,值得仔細觀賞。

原標名為宋馬遠(1190-1224)之子馬麟(1195-1264年)所作。馬麟秉承家學,為寧宗朝(1195-1224)畫院祇候。但本幅不類其畫風,山石筆法已屬明人風格。

傳宋 馬和之 畫麻姑仙像

畫麻姑正值妙齡,手指修長,肩擔葫蘆和放置靈芝、花卉等的花籃,符合東晉葛洪(284-363)《神仙傳》中的描述。麻姑被仙人王遠邀約至蔡經家,施行擲米成丹的法術,貌如年約十八、九歲的貌美女子,手似鳥爪,曾見東海三為桑田,成為長壽的象徵。

唐顏真卿(709-785)撰〈麻姑仙壇記〉,前段引用《神仙傳》,後段記麻姑得道之地撫州南城縣麻姑仙壇事跡,清高宗乾隆皇帝(1711-1799)題此文於畫幅上。本幅原標為南宋馬和之 (1131-1189)之作,但畫風近於明代,與其淡逸流暢的風格不合。

元 衛九鼎 洛神圖

衛九鼎(約14世紀),浙江天台人。字明鉉。畫山水、人物均佳,尤善於界畫。幅上元倪瓚(1301-1374)題曰:“題衛明鉉洛神圖。”洛神在傳說中名宓妃,為伏羲氏之女,落水溺亡而為洛神。

三國魏曹植(192-232)的〈洛神賦〉形塑理想的女性之美,傳誦千古。作者用柔韌流暢的筆法,清淡的墨色,以白描方式畫洛神駕著輕雲,飄凌在水波蕩漾的江面上,衣帶隨風輕舞,如游龍迴轉,婉婉升起,優雅飄逸,展現洛神空靈出塵之美。

傳元 王振鵬 鍾馗送嫁

鍾馗因貌丑應試被黜,觸階身亡,幸得好友杜平安葬。鍾馗感念其恩情,遂備齊妝奩將妹妹嫁給杜平,此即“鍾馗嫁妹”的故事。

本幅白描畫鍾馗簪花騎驢,眾鬼卒手持樂器、風燈、梅、爆竹、瓶、戟、鞠球等祥瑞物品,浩浩蕩蕩地送嫁。舊簽稱此卷為王振鵬(1310-1135)之作,然而線條特徵與王振鵬細密工整風格不類,應屬後代託名之作。

無款 豐綏先兆圖

本幅繪鍾馗著朱袍,左手攬鏡自照,右手持烏帽。胯下坐攝四鬼,一蝙蝠翱翔於前。按鍾馗天生貌丑,偶然端詳鏡中自影,心頭亦不免一 驚,訝異表情,令人莞爾。畫題“豐綏先兆”,或取“封祟仙照”的諧音。現存以鍾馗照鏡入畫者,以十八世紀高其佩〈鏡中鍾馗〉及方薰〈鍾馗對鏡〉為最早,本幅畫法雖與兩圖不同,但展現祥瑞、幽默的旨趣則一,推斷亦出自清人手筆。

(大紀元)(國立故宮博物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