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進入教育領域 學生患上「電子e賴症」

【正見新聞網2013年09月17日】

網絡,近年來這個新興的媒體,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也給我們帶來豐富的信息資源。這種新媒體形式也進入了課堂,使傳統教育方式不斷發生著變化。然而,新媒體式的教育雖然讓孩子可以更快的獲取多方面的知識,但同時也易造成孩子對電腦的依賴。

網絡進入教育領域

隨著電腦、ipad、智慧型手機的快速發展,電子產品很快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很多的中小學校也配置了電腦,並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一些學校運用遠程教育,讓孩子不去學校也可以完成老師在網上留的作業。在各類平板電腦應用程式中,教育類App已經占到了相當大的一部份,在下載排行榜中長盛不衰。

據大陸媒體報導,住在北京市的孫慧如女士,育有一女,今年9歲,孫女士對記者說,“孩子假期裡很多時間都是在玩平板電腦,不是看電子書就是玩遊戲。我感覺有些訓練孩子智力的遊戲挺好的,因此也下載了一些給她玩。兒童電子書除了文字還配有聲音和圖片,可以讓孩子愛上讀書。”採訪中,很多與孫女士一樣的家長認為,電腦已經成為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小幫手”。

另外,許多家長對付淘氣孩子也使用了e-service(電子服務):“手機、平板電腦扔過去准能叫他安靜下來!”

電腦網路一方面極大地拓寬了青少年的視野,增強了學習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卻又容易使他們形成“有了網絡就有了一切”的錯覺,過分依賴電腦。

“搜索一族”對網絡的依賴

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不再自己動腦筋想問題,而是上網“搜”答案。

大陸的一名記者,在公車上聽到兩位女學生聊天。一位女生說:“語文老師讓我們寫作文,我們都是上網百度一下。隨便抄抄就寫出來了。”

“呵呵,我們也是,有數學課後習題不會做的從網上搜搜抄上就行。”這名女生告訴記者,起初是因為自己有道題不會做,同學告訴她可以去百度網(中國最通用的網絡搜尋引擎)上搜一下答案就可以出來了,試了幾次之後,發現這個方法很好,所以每次做完題都想看看是不是做的正確,現在也習慣了。她透露說她們班目前沒有人不用這個方法。

一切信息都來得不費吹灰之力,這種快捷和方便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特點。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

據光明網報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認為,過去傳統的學習方式是將知識先記憶下來,然後再通過大腦加工。隨著回顧、咀嚼,知識就會融入在腦中。而相反,由於現在網絡檢索的方便,省去了記憶的過程,很多知識來得快去得也快。

另外,這也造成思考過程的缺失,不利於青少年形成自己相對穩定的人生觀、價值觀。程方平認為“思考、體驗,正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在青少年自然的成長過程中,應當注意知識面的培養,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在玩、在實踐、甚至是在犯錯誤中有所體會和感悟,由此得到知識的延伸。”

依賴電子工具 大腦記憶能力降低

一支由美國哈佛和哥倫比亞大學人員所組成的研究小組,透過一連串的簡單實驗,發現人們在學會使用工具來獲取複雜的資訊後,大腦的運作模式也會跟著改變。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腦記憶複雜訊息的能力降低。

研究實驗報告發表在《自然》科技媒體的網頁上,報告認為,如果人們知道某些複雜的訊息,已經儲存在電腦中了,他們的大腦就不會再去記憶這些訊息;反之,如果知道這些訊息已被刪除,人們就會記住這些訊息的內容。

研究也發現當人們把複雜的事務內容,打字並儲存到檔案夾後,大腦就會開始忘記內容,只會記住簡單的檔案名稱。

哈佛心理學教授Daniel Wegner是此研究實驗報告的作者,他表示從這一連串的實驗證明,過度使用資訊工具的現代人,大腦的記憶模式已經改變。人們記不住事務的原本內容,取而代之的是記住獲取資訊的方法和來源。

專家:家長需善加使用新媒體

大陸媒體引述中南醫院兒童神經與心理疾病門診副主任醫師範靜怡的看法表示,長期面對電腦會對幼兒的身心發育帶來不利影響。人的邏輯思維方式是由詞彙、語言、經驗等共同形成的,對於身體發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過分依賴電腦,計算機的符號式思維將主導其基本思維方式,零碎的符號式機器思維將代替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會使孩子邏輯思維的形成受到阻礙,還會導致孩子缺乏想像力、創造力及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長時間獨自玩耍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單和寂寞,造成孩子情感上出現障礙。此外,電腦遊戲或動畫片的畫面色彩亮麗、視覺刺激過於強烈,時間長了容易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在學校上學時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專家提醒家長應與孩子多親密交流,儘量不要把孩子丟給電腦,也不要過多依賴電腦中的教學軟體來教育孩子。應該正確引導孩子使用電腦,對孩子玩電腦的時間和內容嚴格控制。同時鼓勵孩子多和同學、夥伴相處。當孩子離不開電視或電腦時,家長要想辦法鼓勵孩子走出家門,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遊戲等集體項目中,讓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找到交往的樂趣,而不是沉溺於一個人的世界。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