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3年09月24日】
腦電圖在至少30分鐘內呈等電位,即可被視為腦死亡已經發生的證據,之後重新活過來在醫學上認為已經不可能。但是現在研究人員取得了重大發現,有證據表明即使腦電圖平線時大腦也有活動,因此,對一個人腦電波呈平線階段即沒有大腦的活動或生命復活的可能性提出爭議。這個驚人的發現意味著對動物和人類大腦的運作的全新認識,將來可能導致重新定義腦死標準。
在這項研究中,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研究小組觀察一名服用較強力抗癲癇藥物的“極度深缺氧昏迷”患者。觀察病人時,研究人員看到無法解釋的現象,病人大腦中的大腦活動。
因此,在努力挽救患者同時,研究人員決定對貓進行實驗。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使用異氟醚麻醉使貓進入非常深度的但是可逆的昏迷中。貓被置於昏迷狀態後,腦電圖呈現平線,大腦皮質呈沉寂階段。貓一旦進入這個平線階段,研究小組觀察到通過海馬振蕩產生的100%的腦活動,然後傳送到大腦皮質中。海馬是大腦中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區域。
該研究小組得出結論說,他們觀察到在貓的大腦的腦電波與人類患者大腦中的腦電波相同。
研究的主要作者克勒格爾(Daniel Kroeger)說,這一發現顯示有證據表明,如果神經結構的完整性得以保留,大腦能夠在極度昏迷下生存。他說,“我們還發現,海馬可以發送指令到大腦的總司令部皮質中。研究昏迷狀態下海馬的的學習和記憶過程可能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大腦。”
研究主任安其卡(Florin Amzica)博士說,極度深昏迷下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是該研究最有用的部份。
當一些患者遭受重大傷害,他們的醫生通常使他們進入昏迷狀態,以保護患者和患者的大腦。但安其卡認為,在研究中使用的極端深度昏迷可能更具保護性。
安其卡說,“的確,很長一段時間未活動的器官或肌肉最終會萎縮。腦電圖顯示大腦長時間不活動也是同理可用。長期昏迷中不活動的大腦比有輕微活動的大腦狀態差。”
但安其卡也提醒說,患者和親人了解這些研究結果非常重要。他說,“決定給相對接近腦死亡患者‘拔管’的家屬不用擔心或懷疑他們的醫生。目前診斷腦死亡的標準是非常嚴格的。”
“我們的發現在長遠看可能導致重新定義腦死標準,但我們距離目標還很遠。此外,這不是我們的研究最重要的或最有用的方面。”
蒙特婁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號專業雜誌PLOS O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