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葛洲壩惡果 1.4億年野生中華鱘臨滅絕

【正見新聞網2014年09月14日】

 

“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這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學科組近日發布的專項調查結果,該學科組長危起偉告訴澎湃新聞造成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是長江上游水庫群導致江水溫度太高。

2013年10月31日至12月28日,長江水產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單位在葛洲壩下游中華鱘傳統產卵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跡象,這是葛洲壩截流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為進一步核實中華鱘2013年自然繁殖及幼魚資源補充等情況,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學科組開展了長江中下游魚類資源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未在長江中下游發現去年繁殖的中華鱘幼魚。

“這是有記錄以來,首次發現中華鱘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現象。”危起偉向澎湃新聞表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多,其中長江上游的大型水電開發是主要因素。

危起偉解釋說,長江上游的水庫會降低水流速度,導致水溫下降的速度變慢,無法與氣溫同步,以至於今年的水溫比歷史上的高好幾度。“中華鱘在秋天的繁殖溫度在15.2℃-20.2℃之間,最好是18℃,高於20℃就不能繁殖。”

水溫的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方式。危起偉認為,如果要調節溫度只有恢復自然的水。“除非這些水庫都不存在。”危起偉說。

近年中,野生中華鱘數量銳減,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幾千尾減少到僅存百尾左右。危起偉解釋,梯級水電站、涉水工程、長江航運、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嚴重影響了長江生態環境,加劇了中華鱘的生存壓力,每10年中華鱘資源量衰減50%以上。此外,中華鱘繁殖群體種群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雌雄性比有時達到10:1,意味著可能有部分成熟的雌魚無法完成生殖。危起偉認為:“沒有自然產卵,則意味著野生種群的數量無法得到補充,如果不進一步強化保護工作,野生中華鱘將面臨滅絕危險。”

中華鱘主要分布於我國的長江幹流和長江口的淺海區域,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4億年,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也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據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所長常劍波等專家研究,1981年葛洲壩修建以前,長江流域的中華鱘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約600km江段。葛洲壩截流以後,中華鱘逆流洄遊的通道被大壩阻斷,其被迫選擇葛洲壩下游約7km的江段內作為新產卵場進行產卵。

中華鱘每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產卵,對水溫、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水位等水文水力學條件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常劍波等專家的研究顯示,1990年以後中華鱘種群結構發生變化,雄性低齡魚的比例減少了約90%,而長江口幼鱘的數量在葛洲壩截流後也呈顯著下降趨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