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 考古發現證據

【正見新聞網2015年01月06日】

現代人覺得隨著人類數千年的發展,醫學越發昌明,器官移植、各種疫苗、先進豪華的醫療設備,令人們覺得古代的醫學很落後。但在考古遺蹟中,卻發現了5,000年前的開顱手術和心臟外科手術的證據;在中國古籍中,也有扁鵲換心手術的記載,超越現代人的想像,也令人們去重新審視古代醫學的璀璨。

著名中醫胡乃文表示,中國古時的醫學,無論理論和實際操作都很發達。中醫外科醫學,幾乎都是醫生們實踐的完整記錄。它有非常好的接骨和補傷技術,為了手術中不至於疼痛而中斷治療,早就具有使用麻藥的好方法,所使用的麻藥又很容易控制,只要讓被麻醉者喝甘草湯即可復甦,而甦醒後不會像現代外科手術使用的麻藥那樣難受。

同樣,在地球歷史上,不僅僅中國古代有發達的醫術,通過對其他文明古國的考古,也發現當時的文明古國也擁有非常發達的外科手術技術。

古代的開顱手術

古代開顱術或腦外科手術的起源可以劃分為歐洲、南美洲和太平洋幾個中心。歐洲的開顱術據說可以早到10,000年或8,000年。從數量上看,南美洲最多。

根據目前的資料,中國在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都有開顱手術現象,中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曾發掘出一成年男性頭骨。在頭骨右側頂骨的靠後部,有一直徑為3.1公分×2.5公分的圓形穿孔。此孔的整個邊緣呈現非常光滑、均勻的圓弧形。

醫學專家對該頭骨進行人體標本觀察、X線攝片、螺旋CT掃瞄及三維圖像重建後,發現頭骨上的圓孔有人工用銳利工具刮削的痕跡。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教授鮑修風說:“這明顯是做過手術的痕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新智說:“這種開口邊緣的圓弧狀屬自然修復,只有在十分精細的修飾和骨組織修復後才能形成,表明該墓主在手術後依然存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因而,這一史前外科手術是成功的。”

鮑修風教授認為,研究表明,中華醫學在五千年前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這實在是超出了許多現代人的想像。

在羅馬智慧大學的醫學歷史博物館中,收藏了1個西元2世紀的孩童頭骨,頭顱上有個直徑5公分的圓孔。經過多年研究,專家認為男童生前曾接受開顱手術,博物館館長嘉薩妮加(Valentina Gazzaniga)告訴《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男孩的頭骨比一般人大,很可能長腦瘤,致長期為頭痛和癲癇所苦,醫生決定為他動刀。

她說,“醫生使用特殊的解剖刀,儘量接近病痛處並避免大量出血,精確選擇下刀的部位和方式。”

扁鵲換心手術三日康復

《列子》中記載有扁鵲曾進行心臟置換手術的故事。

現代醫學上首例成功的原位心臟移植手術,於1967年12月在南非完成,人類對此引以為傲。

《列子.湯問》記載一個關於扁鵲為魯公扈、趙齊嬰兩位病人3天內調換心臟的故事。大意是,他們2人中,一人志弱氣強、一人氣弱志強,扁鵲給兩人使用“毒藥”麻醉,又給他們做了心臟互換手術,然後又用神藥催醒,在3天內全都恢復了。(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藥,既悟如初。二人辭歸。)

這個記載,用到了麻藥、用到了外科的手術摘除、用到了縫合的手術。久遠之前的古代,並沒有近代醫學的血型、排斥、感染等理論架構,但卻很簡單的在幾天之內動完手術而且恢復健康。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