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真相:反式脂肪標0 仍可能吃過量

【正見新聞網2015年02月04日】

反式脂肪標0,仍有可能吃過量,阿茲海默症風險增2.4倍

本文摘要:由於反式脂肪問題多,衛福部沒有訂定每人攝取量的上限,也就是完全不鼓勵民眾吃,美國心臟病協會則認為一天不能吃超過1公克,台灣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標示為零,就以為自己沒吃到反式脂肪,倘若早餐吃土司抹奶油,下午吃蛋糕、餅乾,看電視配洋芋片,雖然每項食品可能都因不超過0.3公克,標示為零,但累積起來一天攝取的量可能就超過1公克。(...

距離農曆春節不到一個月,許多人已經開始辦年貨,但是大快朵頤同時,你可能已經吃進許多反式脂肪了。

董氏基金會表示,許多民眾常吃的人造奶油、奶精、餅乾等,許多都含有反式脂肪,美國研究報告曾指出,平均每日多攝取1公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65歲以上老人,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4倍,但台灣現行反式脂肪必須達到0.3公克以上才要標示,就算吃的是反式脂肪標示為零的食物,一天攝取量還是有可能超過1公克。

反式脂肪加工應用廣

反式脂肪令人聞之色變,但到底什麼是反式脂肪?根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室資料,脂肪酸由一群碳原子,經由雙鍵相連,兩個碳原子上的兩個氫,若在雙鍵同一側,則屬於“順式”,若在不同側則是“反式”。

植物油和動物油都是順式,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會變成反式,一個是天然產生,由於牛、羊等反芻動物胃中會有微生物,把牧草發酵合成脂肪酸,因此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衛福部2013年公布的“反式脂肪Q&A”載明,“有研究指出這些反芻動物來源的反式脂肪中,有一種為共軛亞麻油酸(CLA),並不具健康的負面效應。 ”

另一種則是經由加工產生。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如花生油、芝麻油、大豆油、橄欖油等植物油,飽和脂肪酸則以動物油為主,如豬油、牛油、雞油等,棕櫚油則是植物油中少數的特例;由於飽和脂肪酸分子的排列較穩定、不易氧化,適合高溫煎炸、烘焙,相對的,人體也比較不易分解,容易堵塞血管,導致心血管疾病。

大多數的植物油比動物油便宜,吃起來也比較健康,但由於熔點低,在食品加工的運用上受限,因此業者會把植物油部分“氫化”,讓脂肪酸從順式變反式,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擇食講堂講師陳俊成解釋,氫化後的植物油熔點可從20幾度,提高到40度以上,結構安定,在室溫下呈固體狀,操作更容易,保存期限也較長。

反式脂肪增加帕金森氏症機率

氫化成反式脂肪對業者來說方便又好用,但也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因為反式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減少“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堵塞血管,讓運送至腦內的氧氣及營養素受阻,除提高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腦中風、失智。

董氏基金會表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曾連5年記錄1018名成人飲食,測驗單字記憶力,去年發布結果,反式脂肪攝取最多與攝取最少的人相比,會少記約10%的單字量;平均每天多攝取1公克反式脂肪,會相對少記0.76個單字。

此外,2003年美國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聖路克醫學中心分析815位65歲以上老人的飲食狀況,發現每天吃超過1.8公克反式脂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2.4倍。哈佛大學2006年研究也指出,相對於碳水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從反式脂肪攝取的熱量,每增加2%(約4公克),女性罹患不孕的風險將增加近2倍。
標示0,別以為真的沒有反式脂肪

美國紐約早已禁用反式脂肪,台灣則尚未跟上腳步,只要求標出反式脂肪的量,但可別為選購標示為零的食品,就不會吃到反式脂肪,因為根據衛福部現行法規,每百公克反式脂肪量達到0.3才要標示,天然產生的反式脂肪則不用標,但今年7月後,不論天然還是人工產生的反式脂肪,一律都要標示。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標示為零的狀況有以下幾點,第一是不到0.3公克;第二是業者改用棕櫚油加工,棕櫚由雖然是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高,比較耐高溫,而且常溫下是固態,但吃多同樣會危害心血管;第三則是改採“交酯化”技術,取代氫化加工,生產出低或零反式脂肪的植物油;第四則是在氫化過程中,直接讓植物油變成飽和脂肪酸。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師呂蕙如表示,由於反式脂肪問題多,衛福部沒有訂定每人攝取量的上限,也就是完全不鼓勵民眾吃,美國心臟病協會則認為一天不能吃超過1公克,台灣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標示為零,就以為自己沒吃到反式脂肪,倘若早餐吃土司抹奶油,下午吃蛋糕、餅乾,看電視配洋芋片,雖然每項食品可能都因不超過0.3公克,標示為零,但累積起來一天攝取的量可能就超過1公克。

張大眼睛看標示,少吃奶精、油炸、氫化產品

根據衛福部資料,下列類型的食物或油脂,相對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
1. 油炸食品:炸雞、炸薯條、油豆包、油豆腐、油條、咸酥雞、甜甜圈等。
2. 酥油、植物酥油、烤酥油、白油、硬化油及利用這類油品製成的派類或酥皮點心食品。
3. 餅餡油、塗抹油、沙拉醬。
4. 烘焙用油製品:小西點、鬆餅、部分烘烤麵包。
5. 洋芋片、經油炸處理的速食麵或糖果類。
6. 奶精、奶精粉。

陳俊成建議,看到“氫化”、“硬化”、“人造奶油”、“奶精”都不要買,奶油可以儘量挑選英文俗稱的butter,即是由動物來的油脂,乳瑪琳則多半是氫化過的人工奶油。

他特別點名奶精,在中國,奶精被稱為植脂末,也就是植物油的粉末,台灣取名奶精,會讓消費者誤以為是牛奶中的精華,許多奶精都是氫化植物油而來,因為台灣天氣熱,若植物粉末不氫化,容易糊成一團,但吃多了對身體有很大的負擔。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