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5年04月23日】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認識地球海平面下的世界了嗎?
許多人對淺海繽紛多樣的珊瑚世界深深著迷;再往深海20米以下,每年生長不到1.5公厘,生長速度相當緩慢的深海珊瑚,更是讓人趨之若鶩。 101百貨、花蓮、高雄等觀光勝地珠光寶氣的紅珊瑚櫥窗,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買家;這個1克要價70萬,碳酸鈣加上蛋白質的寶石珊瑚,竟是比黃金還貴重。而我們對它的身世其實相當陌生,如今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研究團隊,台大博士塗子萱等人(論文第一作者,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博士後研究)發現紅珊瑚其實有3個屬。論文已於2015年3月25日刊登在國際期刊《分子系統發育學與演化學》(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鄭明修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已知全球約有六千多種珊瑚,其中一千多種是“淺海珊瑚”,五千多種是“深海珊瑚”。紅珊瑚科物種從熱帶至亞極區海域,水深20公尺至2000公尺皆有分布記錄,地中海及西北太平洋海域有商業規模采撈,台灣早期也有大規模採集紀錄。
研究團隊將從台灣海域採集之紅珊瑚標本,與從世界各大博物館廣泛搜集而來的110件紅珊瑚物種樣本,透過基因檢測方式釐清其親緣關係,重新界定紅珊瑚科3個屬各物種界限,並大幅修正了舊有分類,包括將“紅珊瑚科”分為3個屬:“紅珊瑚屬”(Corallium)、“半紅珊瑚屬”(Hemicorallium)及“側紅珊瑚屬”(Pleurocorallium ) 。研究團隊亦依此分類架構將現有物種歸納成“紅珊瑚屬”7種、“半紅珊瑚屬”16種、“側紅珊瑚屬”14種,並提供詳細的物種型態、生物屬性等學術描述。
越來越小的寶石珊瑚
深海珊瑚生態系中,包含了紅珊瑚科、竹珊瑚科(Isididae)、丑柳珊瑚科(Primnoidae)以及金柳珊瑚科(Chrysogorgiidae)等,這四科珊瑚是藝品店或珠寶店展示櫃內的常客,以紅珊瑚經濟價值最高,面臨最大的採補壓力。紅珊瑚科中除了沙丁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也就是希臘神話中提到的被石化的紅海藻,可在淺水海域中見其蹤影外,其餘種類皆分布在水深100公尺以下的環境中,目前已知最深記錄達2000公尺。
寶石珊瑚業最早起源於地中海地區,西太平洋地區的寶石珊瑚漁業則是在19世紀,起因為日本周邊海域意外捕撈到紅珊瑚而開始。台灣的寶石珊瑚漁業起源於1923年基隆嶼外海無意中捕撈到紅珊瑚。當時台灣仍由日本所統治,寶石珊瑚漁業在日本人的參與下,開始蓬勃發展。
台灣是全球寶石珊瑚采撈、雕刻與加工出口的主要國家,過去曾有一年390公噸的捕獲量,2008年僅剩3艘合法漁船作業,但是2009年漁業署又重新開放核定60艘合法漁船,當時曾引起一番保育論戰。目前60艘漁船捕獲量每年約3公噸的寶石珊瑚,估計約80億產值,數量其實大不如前。
由於人類長期的采捕,野外已少有超過20公分高,底部直徑超過2公分的紅珊瑚了。因為紅珊瑚生長緩慢,每年基底的直徑寬僅能增加約0.5公厘,中軸骨增長的速率每年不到7公厘。緩慢地生長速率,代表大多數高經濟價值的珊瑚,都是已經在深海中存活數十、數百年以上的個體。
“因為缺乏完整的科學研究資料,寶石珊瑚一直無法列入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管制名單中。”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鳳表示。這情形不禁令人擔憂,我們的研究速度是否跟得上販賣腳步?
鄭明修表示,根據新的分類與界定,未來管理機關可據以擬定更適切的管理規則。例如,根據3屬之內各個物種不同的生態條件與生長速率,限定每年開採量、提供資源評估或保育計劃之基礎知識、釐清紅珊瑚科物種進出口海域與物種。
期盼良好的管理與科學研究,能讓深海紅珊瑚,再度在藍海中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