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現代人 「寒涼體質」的六大典型!

【正見新聞網2015年10月29日】

體寒”分為6個典型

有學者表示─現代人有80%以上屬於寒涼體質。

因為感覺“全身都冰冰冷冷的”,而認為自己屬於寒涼體質的人自不在話下,但因為上半身發熱或手腳發燙的人,認為自己“怕熱”,而堅信自己不是寒涼體質的人似乎很多。

但是,像這種上半身發熱或手腳發燙的人,其實也屬寒涼體質。

因為“上半身發熱”就表示“下半身是寒涼的”。

附帶說一下在中醫觀念中,認為下半身是身體的基礎。

發熱發燙都是因為體內的熱跑到體表,雖然皮膚表面感到發燙,但是最要緊的身體核心(下半身)卻仍是冰冷的。

尤其是女性,因為肌肉比男性少,所以虛胖、脂肪過多的人也較多,

平均來說,體溫比男性低、體質寒涼的女性也多。

而令女性充滿“女人味”的雌激素等女性荷爾蒙,其實也有令體溫下降的作用。

總之,因為現代人的身體長期處在寒涼狀態,而導致各種症狀。

這些“體寒”依徵狀不同,可分成下列六大典型:

1.“全身性體寒”典型

2.“下半身體寒”典型

3.“體表血液循環不良”典型

4.“體寒.燥熱”典型

5.“水分過多而體寒”典型

6.“氣寒”典型

以下再針對每一典型的特徵及傾向作詳盡說明:

1.“全身性體寒”典型

全身性體寒的人表示其全身上下的器官新陳代謝的速度較慢。因為人體所有的器官都是以“熱能”來維持它們的作用。

因此,全身性體寒的人體溫也低,容易在洗澡後著涼,更經常成為“體寒”的代表性疾病─感冒的常態性患者。當然,消化器官的作用也會相對減弱,因此常會出現食欲不振,一吃飽就想睡等症狀。

全身性體寒的人,紅血球數量較少(=有貧血傾向)的案例很多。

紅色是“溫暖的顏色”,所以體質寒涼的人缺乏紅色,容易“紅血球”不足,也就是貧血。

紅血球的功能是把吸進肺部的氧氣,輸送到全身。

所以一旦貧血,易造成心悸、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等現象。

另外,體質寒涼的人,膚色通常也比較白,也容易長白頭髮。

2.“下半身體寒”典型

下半身體寒的人,很多都有精神衰退、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等症狀。

雖然腦部、心臟等重要的維生器官都位在上半身,但吸收食物、排泄以及成長、繁衍子孫等,讓生命能夠永遠存續的重要基本器官(腸、腎臟),都位在肚臍以下。

正如人們常說的,“老化”從下半身開始。

對身體健康而言,下半身是極為重要的。

當下半身出現體寒現象、血液循環變差,器官的功能就會衰退而提前老化,性愛能力也會變差,對“生命存續”帶來很大的危機。

這些和“生命力”有關的泌尿及生殖器官器官,包括腎臟、膀胱、睪丸、陰莖、子宮、卵巢等,一旦功能減退,中醫稱之為“腎虛”。

3.“體表血液循環不良”典型

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是仰賴血液輸送蛋白質、脂肪、糖分、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再加上水分及氧氣,才得以各自運作而發揮功能。

皮膚狀況當然也相同。

換句話說,亦即體表血液循環不良的人,皮膚容易產生乾燥、粗糙、長肉刺、黑眼圈、掉發、指甲斷裂等狀況。

4.“體寒.燥熱”典型

臉部潮紅(發熱)、打嗝、焦躁,都是因為下半身不適往上半身沖而產生的反應。口腔炎(嘴破)和便秘發生的原因是相同,腸胃若是依照原本的正常運作由上往下活動的話,不會便秘也不會有口內炎。

若肚臍以下的下半身體溫偏低,大腸的運作(推動大便的力量)就會變弱,熱能或“氣”往上沖,因而造成便秘或口內炎。

中醫中,這個叫做“上熱下寒症”。

從焦躁引起的失眠、肩膀酸痛、流鼻血、生理期失調等症狀,都是屬於上熱下寒症的一種,經常會發生在“體寒.燥熱”典型的人身上。

5.“水分過多而體寒”典型

“冷、水、痛”的三角關係中可以明白,

身體變得寒涼,水分的代謝就跟著變差,體內會積存過多的水分。

體溫一偏低,出汗也變少,負責製造及排泄尿液的腎機能也減退,吐氣或由皮膚蒸散的水分也減少,所以水分就會全部屯積在體內的凹陷處或膨脹處(胃腸、副鼻腔、肺泡、皮下等)。

因水分過多而體寒的人,容易有疼痛、代謝變慢等現象。

而為了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會有腹瀉、心悸、心律過快、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病狀。

6.“氣寒”典型

從每年十一月到隔年三月間,是“憂鬱症”患者容易發病的時期。

這被稱為“季節性憂鬱”,這一型的患者到了盛夏的八月,身心都會好轉。

“憂鬱症”常被比喻為“心理性的感冒”,也可以算是“體寒”導致的疾病。
和“氣”有關的疾病,也就是倦怠感、食欲不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等精神性疾病,居住在寒冷地區的人比居住在溫暖地區的人來得多。

由此可見“體寒”也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一大主因。

《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