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與「水」-水的漫舞

【正見新聞網2015年11月19日】

Ⅰ. 人體的運作之舞

我健康嗎

“我健康嗎?”這可是許多人的問題,但是答案要怎麼找呢?

你可以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接受抽血、照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甚至正子掃描等等。西醫定義的健康是由成千上百的標準值建構的。身高有正常範圍,相對的,體重、頭圍、腰圍也有正常範圍,甚至哪根骨頭的長寬高度都有正常的範圍,肝有正常的形狀、肺也有正常的形狀……而這些還是變化比較緩慢的;血液中的成份、電解質、微量元素、各種荷爾蒙……等等,則是變化的比較快的。如果上述各種指標林林總總都在正常範圍,這下可算是健康了吧!

但是許多人仍會抱怨,雖然一切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可是我總覺得不舒服。健康的人也會不舒服嗎?你可能是交感神經失調、焦慮症……,於是一些無法理解的新名詞就被強加在我們身上。

生在廿一世紀的我們,除了孩童、青少年以外,很少有人自覺是全然健康的,尤其是年過四十以後,不是這兒酸就是那兒痛,晚上睡不好,白天沒精神。我們的健檢報告與我們親身的感覺怎會差那麼多?中醫的脈診可以看到我們的病灶,甚至病因,但是氣終究是個玄之又玄的能量,有什麼能讓我們更容易了解,甚至自行測量自我評估的指標嗎?

水腫與老化的關係

我們常聽說身體不好的人體質偏酸,慢性病人、癌症病人身體的組織多是酸性的。而大家一再強調的排毒,多是排除農藥、重金屬等等環境污染的毒素,這些毒素如果累積,一定會造成中毒。可是一些身體衰弱的病人身體變酸,又與這些毒素有何關連呢?我們也常聽說自由基──也就是鉀、鈉、氯等身上必須的離子之外一些其他的離子,尤其是活性高的離子,是細胞病變的元兇,到底身體中有哪些有害的自由基,最大量的有害自由基又是什麼離子?而毒素、自由基、體質變酸,和我們即將談到的“水腫”,又有什麼關連?
以心臟衰弱的病人為例。所有心臟衰弱的病人,心臟輸出不足,幾乎都會水腫。依據最權威的蓋頓生理學中心的解釋,心臟衰竭病人之水腫是由於下例幾個原因造成:第一,心臟無法正常運作,將血由靜脈送回動脈,導致靜脈血壓、微血管血壓都隨之上升;第二,動脈血壓傾向下降,因而降低了泌尿系統排除水與鹽的能力;第三,流至腎臟的血流減少,導至分泌腎素,腎素促進血液中升壓素之生成,引起腎上腺素分泌Aldosterone,最後升壓素與Aldosterone直接造成腎臟保留更多的水與鹽。由於這些綜合現像,造成心臟衰竭者之水腫現象。其實不止心臟衰竭的病人,只要輕微局部受傷,就會造成局部水腫。

水腫似乎是組織變弱或局部供血不足的共同現象,那麼不論你身上有什麼毒素或什麼疾病,身體虛弱就容易水腫。心臟衰竭是極端的全身供血不足,引起的是全身性的急性水腫,同理,局部的供血不足,就會引起局部的水腫。這種水腫是共通性的,只要哪裡供血不足,哪裡就會水腫。

在正常的老化──也就是沒有外力打傷、外在毒素中毒、外在誘因、情緒、壓力等導致急性老化的情況下,我們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機能逐漸退化而自然而然的老化,多與這種水腫有著很高的相關性。換句話說,自然老化就像是慢性的心臟衰弱,心血管系統逐漸老化,而分期地走完急性心臟衰竭的過程。

如果我們能多了解一些局部的水腫──也就是局部自然老化──的原因及發展的規則,對我們維持健康、促進健康,都將會有極大的幫助。

血循環之再探

讓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來推進。氣血兩虛,這是中醫對自然產生的衰弱最常用的描述。氣是什麼?血又是什麼?虛又是什麼?

水腫會發生,一定是水被滯流在組織之中,無法順利帶走而造成的。身上不斷送水到組織來的是血管,血管把水加上溶解其中的營養品如氧氣、各種荷爾蒙、元素……等引導至身體各部位。這個分布綿密的血管網以最有效的分配方式,將這些充滿營養成分的血送到每一個細胞。

在《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到心臟只有1.7瓦,以這麼小的能量,將七、八公升的血送到身體的每個組織,這是多麼艱巨的工作。我們也提到了人體如何利用共振的原理,讓循環系統成為最有效率的運輸系統。

動脈是一個架在骨頭上的網子,主幹是脊椎骨,所以脊椎骨俗稱龍骨,是所有血管及內臟的支撐。而脊椎本身又由兩旁的肌肉拉緊,才能直挺挺地站著。

血管由心臟出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愈分愈多分支,經過三十幾次分支,到了微血管是已有卅億(3×109)的分支。血管網到了微循環已是一個綿密的網子,散布在身上的每個地方。如果只看血管而把身體其他組織拿掉,血管就像密度大了千百倍的蜘蛛網,以心臟為中心,最後分布到全身的每個地方,共有卅億的分支。

在身體中展開這張大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心臟要怎麼掛,又不能把心臟定住,因為心臟要不停的跳動。中間的分支也要有足夠的支撐,才不會塌垮下來或互相糾纏在一起。更大的困難是卅億個最終極分支要如何固定在身體之中。現代的電路、鍵盤、太陽能電池,最進步是摺疊式的,可以自由自在地捲起來;我們身體中的這個網子也是如此精妙,手、腳、腰、頸,都可以打折,可以運動,而且不影響血液的輸送。愈高等的動物,網子中的圈圈愈發達。

這個網子以心臟為中心逐步地展開,我們先沿著脊椎骨內側器官一個一個接上來看。最先是肺臟,這個風箱負責氧氣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呼出,同時由於其柔軟,也可成為心臟的避震器,下面接續是肝臟、膽囊、脾臟、胃、腎、大小腸。

每個內臟的基本組成都是由基因決定的。1995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三位學者發現,在胚胎髮生早期,各種物種的橫切面都被相同基因決定;不論是果蠅、大象、人、老鼠……的頭部、頸部、胸部等等,都是由相同的基因決定的。

這是胚胎髮生的橫切面,就像X光斷層掃描一樣,我們身體一片一片的橫切面,是由基因決定的,而身體的立體圖像,則需把一片一片的剖面圖,用正確的定位連接起來。如同我們在地球上要定位,必須要有經度,也要有緯度,身體橫切面便是我們的(橫)緯度。但是如果只有緯度沒有(直)經度,地球還是可以像魔術方塊一樣,可經由一軸之旋轉扭得亂七八糟。

心臟及循環系統在胚胎髮育時,是最先成形的。而由於經絡的走向都是縱向,我們因而推測,這些縱向的座標──也就是緯線──是由經絡決定的。如此一來,由基因定緯度,經絡定經度,就可以把胚胎、每個器官、每個組織定位得清清楚楚,就像在地球上,有了經緯度,就能找到每一寸位置。

在胚胎髮育時,應是基因與供血相互作用而成形的,所有的器官各有其共振頻率,也就容易生長在主動脈上該頻率振幅較大的位置,如此才能接收到足夠的供血,也就是養分。而內臟的成形也受到這個共振特性的規範。結果是人肝、狗肝、牛肝、豬肝,其外型長的大同小異,人腎、狗腎、牛腎、豬腎,外型也長得大同小異。可是肝與腎卻全然不同。不同物種相同的器官,不僅外型相似,其與大動脈相連的位置也相似。這恐怕不容易只靠基因控管。

“氣”與“血”

這個非常複雜又井然有序的大網──以基因為經,經絡為緯──終於組成了。運送在這個網子之中的是血,而推動血前進的就是氣。

這個氣行血,做個簡單的比方,就像交流電一樣,電壓推動電流,電壓在循環中為血壓,而電流在循環中為血流。心臟打出強烈的血流,就像發電機產生電流,經過主升動脈後強烈的血流轉換升高的血壓。只要網子內的壓力存在,這個網子中任何缺口,都立刻有血液噴出去。

血循環系統還有一個按頻率分配血壓能量的功能,這是交流電系統所沒有的。不同頻率的血壓波與不同器官及經絡共振,就可更有效地將壓力波能量送過去。

在氣功師傅的表演場,常常叫你將注意力集中右手食指,專心想個三、五分鐘,再與左手食指相比,居然長了一些。其實這就是血液壓力充滿後的必然現象,男性的勃起是最極端的例子。所有身體的組織只要壓力充滿都會飽滿。所以中醫望診時,常常會看病患臉上有沒有下陷,或有沒有血色,那都是氣到不到得了的表現。

各種氣的感覺

“一切唯心造”,這是佛祖的開示,其實這一句也是科學事實。

我們所有的感覺,眼、耳、鼻、舌、身,哪樣不是依靠“心”──也就是神經系統──去造出來的。所以一些所謂氣感──酸、麻、脹、痛等,也只不過是神經系統在缺血或供血充足時所產生的必然反應。

清朝末年義和團分子去見慈禧太后,這些拳匪號稱有隱身術,他們站在慈禧面前,一發功,慈禧就眼前一黑,而看不見他們了。這讓慈禧信心大增,以為是神兵天降,一定可以打贏那些洋鬼子,怎知,洋鬼子用洋槍,老遠就把這些拳匪打死了。其實慈禧也不是笨蛋,哪有這麼好騙,這個所謂的隱身術不能說是假的;當拳匪發功時,會有一個壓力震波向前發送,站在正前面的慈禧眼睛受此一震,血循環受阻,也就眼前一黑視而不見了。

氣要走得順,骨架要撐好,就像送電的電線桿一樣,要拉直並且電線要掛好。所以脊椎骨是大旗竿,骨盆是基座,肩膀是掛線的支架,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是我們可以很容易就注意到、並且應該加強維護的重點。

這個網子架好了之後,最末端的卅億分支如何固定在身上,這另是一個新問題的開始!當我們想到這裡,就不禁同時要問,血液又是如何回收到心臟來的?

卅億個分支網的運作

這個網子有這麼多分支是有必要的,因為血液要流到每個細胞。網子的末端深深地與每個細胞糾纏在一起,你儂我儂,微血管埋在細胞裡,細胞擁抱著微血管。於是氧氣、養份就可以穿過微血管薄薄一層的細胞,再穿過各個細胞的細胞膜進入細胞,提供補給,同時將廢料、廢氣收集起來。細胞與微血管之間,間隔著幾個A0的細胞間隙。

網子的盡頭,又是另一個完全相似的網子的開端。靜脈是動脈的影子,或說是動脈鏡中的影像。卅億個分支從這裡逐漸回縮,最後回到心臟的右心室來。靜脈是廢料廢氣的回收之途,與動脈幾乎是完全對稱的(鏡中之像)。這回收的過程,難免有漏網之魚,那就靠淋巴系統來回收了。

人體中,血液大約70%都在靜脈,只有不到30%的血液是在動脈。血的總重量約為體重的1/10,所以六十公斤的人,約有大約六公升的血,而其中4.5公升在靜脈淋巴,約一.五公升在動脈之中。這個分配看似效率很低,70%以上的血放在沒有用處的靜脈之中,其實這也是節省能量的做法。

這個網子包含兩組網子,如果加上淋巴就是三組網子,唯一的能源,就是心臟的跳動,心臟只有1.7瓦的功率,要把兩個有卅億分支的網子都推動是很難想像的。動脈的這個網子是利用共振以達最高效益,但到了靜脈端,能量已消耗殆盡,主要依靠防止回流的瓣膜,其推動回流的動力就依靠靜脈附近肌肉皮膚等等之運動或震動來推動血液,由一個瓣膜回流到下一個瓣膜。就像船在運河中,要由低水位的海面流向高水面的海面,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調整水位,造成局部的水位差。這個設計之下,船不需要動力,只要移動柵欄(瓣膜)即可。但是卻要有很多的水(血)。如果不多存放些血在這裡,靜脈的回流就很容易中斷,心臟如果沒有血液回流進入右心室,那可是死路一條。如要節省血液就必須增加動力把血液由靜脈壓回來,這樣心臟可能需要十倍的功率。在節省能量與節省血液的兩難之間,演化選擇了節省能量,由此看來節約能量在演化上是最優先的選擇。

能量醫學的觀點

由能量的立場來看生理學或醫學也是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就像我們分析汽車怎麼能開上路,飛機怎麼能在天上飛,這都是需要能量的。飛機、汽車燒的是油,助燃的是氧,廢氣是水及二氧化碳。一輛車子要順利運作,要有送油的管道、送氧的管道,燃燒的引擎產生能量之後,要送去運轉車輪,並清除產生的廢料,好讓以後繼續注入油、加氧、再燃燒,產生源源不絕的能量。

人體當然是複雜多了,但也簡單多了。

這話怎麼說?人是由低等動物演化來的,我們的自由度比起製造運輸工具可少多了。不論是手、腳或翅膀,都是由肉、骨、毛去做成的,這些看似不同的東西,卻都是由細胞演化的。但是,演化了那麼久還是沒有鐵生成的手、鈦生成的翅膀,由此看人體是簡單多了。但是人的每個細胞都是有生命的單元,同樣要送油、送氧、燃燒、排除廢料,否則就不能生存。而人體又是數以億計的生命單元體細胞所組成,這些單元體有相同的基因,卻又特化成不同的功能,如此看來又比機器複雜多了。

循環系統是一組特化的組織,將血液送到細胞來,又將廢料回收,帶到肺及腎去排出去。循環系統本身的能量是由心臟產生的,再由心臟經動脈送到身體各細胞,這在《氣的樂章》已有描述,不再贅述。本書的重點不是氧氣、燃料如何送到細胞,而是燃料燃燒之後廢料如何回收。

人體的排廢料系統

任何一個可以永續不斷的系統,一定要周而復始,一定不能讓廢料堆積。汽車要排廢氣,都市要有收垃圾、排污水的,否則城市一定停擺。

細胞的廢料處理是如何進行的?就像垃圾回收車、污水下水道一樣,這可不是都市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卻不可或缺。

細胞將紅血球帶來的氧氣用來氧化葡萄糖或脂肪,生成二氧化碳及水,再由紅血球及血液將二氧化碳帶回去,隨肺呼出,同時將紅血球裝滿氧氣,送到細胞來,如此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如果我們是健康的,當然一切都好,但是,如果我們不是那麼健康呢?

Ⅱ. 二氧化碳是毒

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這次我們討論的重點是廢料處理,也就是二氧化碳的運送。氧氣會與血紅素上面的鐵原子結合,血紅素由四個蛋白質構成,由於它們的相互合作,所以氧氣與血紅素結合有加乘效果。要嘛,四個氧分子一起上,否則就一起下。這大大提高了氧氣與血紅素的結合能力,也大大提高了紅血球的送氧能力。這些知識在生物學中都教的,但是二氧化碳是如何回收的?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血紅素會與二氧化碳結合嗎?

常識似乎是“氧氣放出後,二氧化碳就取代了氧的位置,與血紅素結合”,然後被紅血球循著靜脈帶回心臟來。真的是如此嗎?二氧化碳是三個原子的分子,比氧分子是兩個原子的分子大得太多了,怎能擠進血紅素並與鐵原子結合呢?大家都聽過一氧化碳中毒,一年之中台灣總有十幾起這類意外。一氧化碳也是二個原子的分子,而碳原子比氧原子小一點點,所以一氧化碳與血紅素中的鐵原子的結合力非常強,其至比氧氣還強。因為一氧化碳中毒是非常危險的,即使氧氣比一氧化碳多,血紅素還是會滿載一氧化碳而失去攜帶氧氣的能力。如此一來,雖然提供了高濃度氧的空氣供病人呼吸,如果血紅素都被一氧化碳占滿了,還是無法上車,經由動脈血管送到各種組織去,組織也就因此窒息而死了。
二氧化碳是身體生產能量時所產生的廢氣。就像汽車要有排氣管一樣,身體也要有排氣管。汽車的廢氣一定在引擎的燃燒室中發生,所以只要在引擎處接個管子,引導廢氣到車子後方,排出去,就大功告成了。

可是身體有億萬個細胞,就有億萬個引擎,每個細胞都產生廢氣,這該如何是好?因此這個系統要設計得比較像下水道系統,各家要有分管,逐漸接到大管,再接到主管,這才處理,放流。在人體中對應的是靜脈系統,將細胞中的廢物收集、回流,送回心肺處理後,可不是放流,而是再生,重新注入氧氣及補給品,又回送到數以億計的細胞去。而一個好的污水系統,廢料要先經過處理才能送入下水道,以提高效率減少阻塞。

酸水的形成

細胞燃燒後的廢氣二氧化碳,一定要由組織中帶走,這是最高指導原則,否則細胞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有這麼可怕嗎?二氧化碳是人體中最大量最普遍的廢氣。排毒!排毒!!排毒!!!最重要的就是要將這個大量產生的廢氣排出體外。

先反思一下,如果二氧化碳無法由靜脈排出,在組織中會產生什麼後果:

CO2+H2O→H2CO3 H2CO3→H++HCO3-●

以上的化學式,細胞中,尤其是細胞間隙中如有CO2的存在,就會生成H+與HCO3-的離子而變酸。

這裡我們必須介紹一下滲透壓。細胞膜是包圍在細胞外圍的一層膜,有了這個膜,細胞就有了內外之分。細胞內的是組成成分穩定的細胞質,外面的空間就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細胞總是把好東西留在細胞內,而把壞的東西排到細胞外。細胞膜就是這個隔絕體、城牆,而城內是細胞。牆外是細胞外,也就是城外,可是人進人出車馬無礙,毫無管理。這個細胞膜對小分子,尤其是最多的水分子,就像城門開個小口,是自由通透的;但是比較大的分子,多是有用的東西,就不讓它們溜出去了。至於二氧化碳(CO2)和氧(O2)因可溶解於細胞膜,可從城牆中直接穿牆而過。

在液體中,每個分子都在動,撞到細胞膜的機會均等。水是小分子,一撞上細胞膜就通過了,大分子則會彈回來。如果細胞膜兩邊分子總數一樣多,哪一邊大分子多,就多些分子被彈回來,而水分子多的那一邊的水就會滲些分子過到大分子多的那一邊,因此使得大分子多的那一邊因為水分子之增加而分子總密度增加,也就是壓力變大。
HO2與H2O分子都是可以自由通過細胞膜的,可是一旦變成了H與HCO3-,成了離子有了電性,就不能穿過城牆了,更因為吸引水分子吸附而變成較大分子又帶電性,更不能通過細胞膜的小口了。如此一來,H+與HCO3-在哪邊,哪兒就會吸引更多水分子,而產生積水。

在細胞中有很多蛋白質大分子,加上磷鹽酸濃度為細胞外濃度十幾倍以上,PH值非常穩定。但在細胞外的細胞間隙中,多是纖維、玻尿酸及水泡,碳酸就成為酸鹼變化的主要角色,一但H+與HCO3-在細胞間質的水泡中形成,由於突然大量增加了不能通過細胞膜的成分而破壞了原有的壓力平衡,則水分子就會由微血管及細胞內滲到細胞間質來而讓其中的水泡長大,同時也變成酸性。

這個變酸而又漲水的現像對身體的功能是有害的,人體演化的過程中就一直選擇出抑制這個現象的各種聰明方法。

水腫的五個階段

不要H+與HCO3-在細胞間質中產生,就要壓低CO2在組織中的濃度,並儘快地將它帶走,回到肺臟去經過呼吸送到身體外面去。

CO2在微血管中的濃度與細胞間質中的濃度是平衡的,因為CO2可自由穿過細胞膜。在微血管中有大量的紅血球,紅血球中有大量的血紅素,紅血球為了降低微血管之CO2的濃度,擁有一種酵素,能迅速地把二氣化碳與水結合成碳酸。如此一來,紅血球就可收容大量之CO2在紅血球之中,而達到降低微血管中的CO2。但是如果H+與HCO3-的濃度太高,而溶解又變酸(碳酸之PK=6.1),則化學平衡就會把化學反應往“生成CO2與H2O”的方向推,那麼紅血球就不能再收容更多的CO2了。而為增加收容CO2的容量,血紅素就演化出大量吸收H+之功能,將H+由紅血球的內部吸走,抑制紅血球之酸化,也就抑制了CO2的產生。但是血紅素對H+的吸收力終有限度,一旦H+遇到更多的HCO3-還是會生成CO2的。

於是演化又進一步推出一種幫浦,將身體中很多的離子Cl-,由紅血球之外,與紅血球之內的HCO3-交換。大量Cl-因而集中在紅血球之中,而HCO3-留在紅血球的外面,跟隨著紅血球一起運送。在CO2送出身體的過程中,跟隨著紅血球運送的HCO3-,是最主要將CO2帶走的方法。而HCl→H++Cl的平衡酸度是1,所以紅血球中又可容忍更多H+,而讓紅血球之外的微血管不要酸化,也就可以容忍更多的HCO3。

上述的各種巧妙方法,都是為了不讓組織酸化進而水腫,我們可以了解到身體是多麼努力來阻止這個事件的發生。當然這是演化了幾億年之後,所選出的最佳機制。

但是,如果血流停滯了,紅血球沒有流動,不能經由靜脈回流,這個裝滿鹽酸的小球已經飽和了,又沒有援兵——新的血紅素──前來,CO2終於送不走了,組織就會開始酸化漲水,這是第一階段的水腫,這時組織可能酸到PK=6.1左右。

如果新血仍不來,組織下一階段的能量,就只能依靠無氧代謝了,那就是葡萄糖不再燒成CO2與H2O,而只能變成二分子的乳酸。這些反應是在細胞內發生,而乳酸(PK=3.8)將使組織更加酸化到PH=4左右,同時進入第二階段的水腫。

如果新血仍不來,組織的能量無以為繼,細胞膜的電壓就不能維持而變小了。這時神經細胞就會失去穩定度。所謂的交感神經失調、焦慮、易怒、失眠……等等問題都將發生,這是水腫的第三階段。

如果再惡化,細胞膜開始漏液,蛋白質流出,這就是一般所熟悉的水腫了。這是第四階段。如果更惡化,細胞就溶解了,那是第五階段。

我們俗稱的水腫多已到了第四階度,這時皮膚下都是水液,壓下去就彈不回來。

但是站在保健的立場,我們的防線應該設在第一階段。而我和同事們會發現第一階段的水腫,是一個偶然,也是一個意外。當時我們正在研究如何以非侵入方法測量血糖,發現在珍珠颱風來襲期間,忽然之間,所有人的數據都亂了,經過一個多月的分析,發現只要天氣一好,一切都恢復正常。我們都聽說過,一颳風下雨,老骨頭就酸痛,這是大家都感覺得到的事情。凡是受過傷的、不健康的地方,只要陰天下雨就會酸痛。

我們在仔細分析之後才發現,只要新血供應不足,組織就會酸化漲水,也就是第一階段的水腫。這可是潮來潮去,來的也快,一旦新血到了去的也急,是完全可逆的。

天氣是大環境,大環境改變時身體也會跟著調整。像四季變化影響人的循環,在冬天天氣冷時為了保暖血液就會向內移動,流注內臟骨骼多些,皮膚腠裡少些。到了夏天,天氣熱了就皮膚腠裡多些,內臟骨骼少些。這是四季脈的變化,也是按時令進補、作息的根據。

颳風、下雨時氣壓低,濕氣重。換言之,氣壓低是空氣的總量變少了,濕氣重就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多了。氣壓低、濕氣重,也就是空氣少了,而其中又混了許多水氣,所以氧氣就更稀少了。大家都知道高山症,到了高山上,因為空氣少了(氣壓低)氧氣密度降低,就會出現各種症狀,甚至腦水腫、肺水腫而死亡,這是急性的氧氣不夠的症狀。

在氧氣不足時,如果身體挺得住,總是呼吸深些,多吸些氧氣進來,紅血球的製造也加速,希望血液中多些紅血球,以增加運送氧氣的能力。運動員的高地訓練就是希望達到這個效果以增加體能。但如果一時反應不及,第一個反應,就是老骨頭酸痛,此時已進入第一階段的水腫。

當我們有了儀器測量,發現只要把手指的血液以外力阻斷約廿秒鐘,就可明確地量到手指中水的含量顯著增加。同理可以推論,太緊的衣褲、太緊的空間、不好的椅子,甚至經濟艙症候群,都可能與這個現象有關。

中醫中的水腫與水毒

這個由排除二氧化碳能力不足所產生的生理難題,在中醫的典籍中有記載嗎?

我們找了《內經》,在〈素問卷十六〉,骨空論水熱穴論第六十一中: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何以主水?歧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切故聚水也,而從其類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

《內經》已知道腎臟是水腫的主要來源,因為肺主皮毛,而可以表現在皮膚之下。

《傷寒論.卷三》: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是另一個提到由水到病的,真武湯——此為有水氣(卷四真武湯症)。

《難經.四十九》
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其中有“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何謂五邪,有中風、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丁曰腎應寒主水邪散入五臟為之血液也。

反倒在日本人大冢敬節所著的《皇漢醫藥訣》中找到一些有趣的申述。在第一編病證學第四章水毒:

漢法醫學,有所謂水毒,此狹義之解釋則為喀痰,是非生理的體液之總稱,可為至當。雖然所謂水毒何因而停滯乎,雖研究發達之西醫尚不能明了此理,大抵以排除身體中所發生之老廢物。

“痰之意義”大冢敬節又進一步說明:

古書怪病為痰,此痰即為淡,漢法醫學有所謂水毒之意,此以狹義解釋則為喀痰,就是非生理的體液之總稱,可為至當,又古書稱濕家平生之痰,即為多水毒之人。雖然所謂水毒,何因而停滯乎,雖研究發達之西醫,尚不明了此理,大抵以排除身體中所發生之老廢物為任務者,有皮膚呼吸器,泌尿器及消化管,此種器能,如有略生障礙,而其他之器官,不得十分代償時,其必然之結果,致成水毒之停滯,為理之當然也。

據今之西洋醫報,人體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為水,其中百分之四點七包含於血液中,百分之五十六點八包含於筋肉中,百分之六點六六包含於皮膚中,而為健康體,則保持此等之調節也。

然則此等之調節,一朝有破壞時,其水分仍留於體內,或與熱結,或與血毒合,或混於食毒,以至停頓於各處,而為水毒之主因,其停滯之部份及病狀有如何之差異,分類如下。

飲亦有水毒之意,在名醫方考,稀者則曰飲,稠者則曰痰,有此二者之區別,然則痰飲雲者,為留飲之意,今見胃下垂症,胃擴張等,謂之胃內飲水,水懸飲為留水於胸下而有引痛者,適與今之濕性肋膜炎及肺炎相當。溢飲今日所謂水腫,在金匱要略,則為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支飲,為水停心下,氣息喘滿者,適與氣管支炎及喘息等種種相當,而所謂伏飲,則為水毒潛伏,當觀其他之外證,脈狀,(脈多沈緊)腹證等,而可知其病之所在矣。

田家五行,六月有水,謂之賊水,為不當有也。水毒,即為不可有之賊水,停滯之處,成非生理的體液,此病之原因,有三個機轉,第一、因水毒自身有毒素致起自己之中毒症。第二、浸潤於全身之組織,使減弱其機能,且使組織膨化弛緩,容易細菌之浸入及繁殖。第三、若水毒之停滯及於高度,因物理的作用,致於諸種臟器,起壓迫症狀。故在皇漢醫學,排除水毒有諸種之藥劑,就其見證,以用發汗劑,有時用利尿劑或吐劑及瀉下劑,於此各從其皮膚,泌尿器及消化器,各各排泄之。例如因為皮膚排泄障礙,發為水毒停滯,而成頭痛喘鳴者,當以發汗之麻黃湯治之,又如同樣之症,致起下痢者,當用發汗之葛根湯救之。或因停水於胃內,其毒上沖犯腦,致呈神經衰弱症狀者,則當用苓桂木甘湯,除去胃內之水毒,症狀即能全治。各從其證,施以適當之方,水毒既得排除,疾病亦即消退,然當臨床之際,其因本於單純之水毒,而為疾患者,殊不多見,最普通者,為與瘀血結合,或與食毒併合,呈為複雜之症狀,故此種治療,亦非簡單之事也。

這是我能找到的中醫古籍中,對水毒描寫的最傳神的。

排毒就是排除含二氧化碳的酸水

當細胞間質中有碳酸根及氫離子,就會因為滲透壓變化而積水,加大了細胞間質之空間,造成運送氧氣到細胞發生困難,因而細胞被迫進行無氧代謝而產生乳酸。因為乳酸可以自由出入細胞膜,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含量也隨之上升,此時在細胞間質中之乳酸可解離為H+與乳酸根,則滲透壓大大減少,將引來更多的水液進入細胞間質,細胞間質就更進一步的酸化,更進一步水腫。此時,細胞間質可達之PH為4上下。這是第二階段的酸化,同時誘發更進一步的水腫。此時如果新鮮血液開始供應組織仍能在幾分鐘之內由靜脈帶走乳酸,帶走二氧化碳,將酸性的細胞質中和為微咸性,PH便會回到7.4並消弭水腫。

但如果新血仍不來,則體液繼續變酸,水腫也愈來愈擴大,細胞內的能量ATP也供應不繼,鉀納離子的交換也無法進行,細胞膜電壓將愈變愈高,由負二百mv左右,變成負一百多mv,甚至高於負一百mv。此時細胞的穩定度就嚴重受損,尤其是神經細胞,這個最需要ATP來維持細胞膜電壓的細胞就會不穩定。所謂交感神經失調、焦慮、失眠等等精神上耗弱的症狀就容易發生在這種生理狀態之下。風吹草動就心神不寧,杯弓蛇影、疑神疑鬼。而且這種症狀會惡性循環,愈是心神不寧,神經就愈多運作,細胞膜電壓就更不能維持而上升,神經細胞的穩定度就更差。

這種細胞間質的水腫到這個階段為止,都很容易回復,只要血流順暢帶來氧氣,帶走二氧化碳,新的氧氣提供粒線體生成新的ATP,幾個小時後就能天下太平。酸性的水腫由靜脈血管帶走,細胞膜電壓下降並恢復正常的穩定態,人也就神清氣爽、樂觀進取了。

這個階段的水腫最容易發生在腦子,其他如關節、肌肉深部也是最容易積酸水的病灶。因為二氧化碳是很容易在細胞間遊走的,而腦子又是二氧化碳產量最高的地方。皮膚是不會產生這種酸水的,就直接穿過表皮流到空氣中去了。淺層的腠裡也有汗腺可以幫助排酸,就像腎小球一樣,把酸與水一起用出汗的方式排出在外了。

第一、第二、第三階段的水腫都不容易由外表看見,即使全身都發酸了仍不易在皮膚下看到積水,要到了細胞膜漏了,大分子也由一些細胞中漏到細胞間質中來,又不能由淋巴帶走,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水腫,水腫已進入第四階段了。如更嚴重,細胞就死了而溶解了,長時間的壓迫常會造成橫紋肌溶解,其實不止橫紋肌,什麼細胞到了要死的時候都會溶解的。因而造成身體內的化外之地,成為肖小活動的天堂。

這個第一、二、三階段的酸化及水腫,是保健最重要的功課,然而現代醫學仍未能注意和察覺,我們則是在研究身體組織的光譜時,意外地發現了這些水腫的現象。

由於二氧化碳是廢料,也是身體產生最大量的毒素,由此假設,我們來做一些推論。

血紅素是帶走二氧化碳的主要載具,所以貧血的人容易水腫,女性也比較容易水腫,尤其是生理期間,因為女性血紅素平均為12,而男性為14。

排毒是我們不斷要努力的,而主要要排的毒就是含二氧化碳的酸水。很多胖子,身體腫腫的,號稱喝水也會胖,可能是真的,因為他們在遺傳上可能有些弱點。例如紅血球中催化二氧化碳與水結合的酵素的效率不好,進而將二氧化碳收集凝聚在紅血球中的功能就變差,因而無法與一般人一樣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也可能是紅血球細胞膜上的氯離子與碳酸氫根的交換載子(為蛋白質)的效率不如一般人,因而紅血球四周收集凝聚二氧化碳的效率也會變差,便容易變酸水腫。這兩種蛋白質的變異都可能造成遺傳性的水腫肥胖症。

這類水腫系缺氧造成,二氧化碳因而在身體堆積,如不清除則水腫會繼續擴大,造成整塊組織的酸化,進而喪失功能,甚至溶解。水腫更會造成細胞間質空間變大,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微血管間之交通都變得困難,不論營養的交換、廢物的排除,都會逐漸困難。

細胞間質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如果成了一個大空間,很容易成為細菌或病毒盤據的根據地。由此繁殖、擴散,會造成嚴重的疾病。或是長其盤據此地,成為慢性病,不斷散發毒素,於是器官功能退化,組織酸化發炎,細胞衰弱、突變,進而各種老化的現象疾病,甚至癌症、腦中風……各種更可怕的疾病追隨著,這個酸化水腫就沿著這個軌跡一步一步地在體內發生。

由此看來,人的老化由這個酸化的過程踏出第一步。我們要戰勝衰老就要守住這第一道防線。

作者簡介:王唯工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了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

曾聘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醫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