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寶特瓶 人造纖維布料也是污染海洋元兇

【正見新聞網2017年07月21日】

0722

正常人不會拿塑膠袋挖幾個洞套在身上當作衣服穿,但翻翻衣櫃,仔細檢查一下衣服上的標籤,你會發現很多衣服的材質其實都是廣義上的「塑膠」。

從聚酯纖維(Polyester),到壓克力纖維(acrylic fiber),再到登山戶外用品店的防水夾克塗料,現代人身上穿的衣服,為了機能和成本等各種因素,早已大量採用石化原料提煉的人造材質。這些材質與保特瓶等生活中常見的塑膠用品,其實系出同源,也同樣存在「不會腐爛、不會降解」的環保問題。

英國裡茲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看似耐用的人造纖維衣物,每次放進洗衣機裡清洗時,都會釋放出數以千計的微小纖維,隨著家庭廢水流入污水廠,再排到大海當中。這些「塑膠」纖維,肉眼不可見,卻同屬污染海洋的塑膠垃圾之一,而且隨著紡織業一窩蜂採納「機能」材質,引發的環境威脅也越來越嚴重。

根據該項研究,英國家庭每洗一次衣服(約6公斤),都會釋放出14萬根「聚酯纖維混棉」的纖維、50萬根聚酯纖維的纖維,和70萬根壓克力纖維。從海洋取得的樣本中,無論是深海海底還是海面,都可以發現這些塑膠纖維的蹤跡;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應該都是從洗衣機裡排放出來,日積月累散布到大海當中。

除了布料本身,衣服表面為了防雨、防污而追加的塗料,也是毒害海洋的元兇之一。近年包括綠色和平等組織大聲疾呼,要求成衣品牌和紡織業者停止採用PFC,也就是所謂的全氟化合物。PFC因其優異防水特性,近年來成為業界新寵,常用於處理高檔成衣,像是時尚雨衣、大衣等,但這些衣物在一次次的洗滌當中,卻會不斷釋放出有害化合物到水體當中。

環保消費意識抬頭下,去年已有Goretex等戶外用品知名品牌,出面承諾停用PFC。不過裡茲大學的Richard Blackburn教授認為,人造纖維和塗料固然對環境有害,但天然衣料也不見得「環保」。以棉來說,生產一公斤棉花所需消耗的水量高達兩萬公升,比普通人一輩子喝的水還要多。

因此除了成衣產業改變材質和生產方式,作為一個消費者,真正有效的治本之道,還是減少消費。只要買來的衣服都能穿久一點,少丟一些,少買一件,就能從源頭減少對地球的傷害。

(鏡新聞)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