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危逼北京城

周同 編輯


【正見網2003年10月09日】

位於張北縣的元中都處在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道上,在元代曾與北京(元大都)並稱,始建於元大德11年(1307年),至正18年(1358年)被紅巾軍燒毀。經歷了數百年的大漠風沙,地面僅有城牆殘留,被風沙吹成了沙漠廢墟模樣。長期以來,當地人也說不清這些殘牆的來歷。歲月深埋了記憶,風沙磨蝕了文明。元中都的廢墟殘垣在茫茫的荒沙顯得非常醒目,讓人想起風沙越來越多的北京城。

桑乾河谷是風沙進京的主要通道之一。在桑乾河邊種樹,最發愁的是水,下游已斷流好幾年了。桑乾河是永定河的上游,主要流經河北省陽原縣和涿鹿縣。涿鹿縣正常年份降水在300毫米以上,去年僅有100來毫米,而且沒有一次降水在10毫米以上的有效降雨。縣林業局一位官員說:「2001年春季造林栽下後成活率在80%以上,但一個夏天沒多少降水,到秋季成活率就只有20%到30%了。」太陽照在桑乾河底,昔日的河床流沙滿目。

張家口往北就到了壩上,這裡北接內蒙古,海拔比北京高1300米以上,近7成土地沙化,是「懸在北京頭上」的沙源地。乾旱是北京周圍沙源地造林遇到的普遍問題,2001年上半年,壩上地區沒有一次有效降雨,不僅莊稼出不了苗,連多年生的楊樹、松樹都被旱死不少。尚義縣這幾年營造了8.8萬畝幼樹,到2001年7月有6.8萬畝成片枯死。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持續五年的全國大旱使水源更加稀少,並加深了土地沙化的程度。從張北到尚義,從沽源到豐寧,風沙天越刮越大。空闊的原野已分不清天地,一眼望去儘是黃蒙蒙的。

現今,缺水沙化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漸漸的從荒野到鄉村,從鄉村到城市。危逼著中國的首都。人們在荒沙中憑弔著元中都,但願元中都的廢墟殘垣不是北京的明天。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