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新聞網2017年11月26日】
「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這句話經常能聽到,出自《詩經》。殷:商的別稱;鑒:鏡子。指的是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以最接近歷史真相的《牧誓》為據,我們來幫商紂王總結一點教訓。
前後紂王
中國河南省的鶴壁市,是一個包括了幾個縣、鄉鎮的地級市,當年商紂王就住在那裡,紂王留下的遺痕不少。
紂王住的地方名為朝歌,他的先祖武丁王在這裡住過,武乙、帝乙都在這裡住過,原來的地名叫「沬」,也叫「沬邑」,似乎是紂王的父親帝乙將它改了名,大號朝歌,商紂王就住在朝歌,這個地方到現代也沒有改名,仍叫朝歌。
紂王最後赴火身死的鹿台,就建在朝歌城裡,是當年朝歌城的心臟、國家的錢庫。它的東邊有個鉅橋村,是商末的國家糧庫所在地。鹿台緊鄰的王寨、申寨、劉寨三個村,曾經是當年朝歌城紂王的守城軍隊的駐地。為軍隊供給物資的:草屯村──草料場;牛莊──養牛和圈牛基地;化皮村──皮革鎧甲、馬匹鞍具作坊,還有一個交卸村,是官員交換官印的地方。
紂王的衣食住行在朝歌都有體現,以鹿台為中心:西邊花窩村,為王室養植花卉的地方;西南鷹犬村,紂王狩獵時要用的鷹和獵犬出自這裡,現在改名為古城村;城東北魚坡村,是商紂王養魚的地方,過去古縣誌中叫「殷魚池」。北邊姬莊,「姬」,美女也,王宮舞女、歌女等的歌舞教坊、樂隊所在地和居住地,美女集結地。西邊唐莊,紂王的寢宮──「宮堂」所在地。
為人熟知的,是摘星樓,商紂王殺比干之處。紂王死後它被廢棄,現在只能看見一座高13米、方圓100米的夯土台子了,原來有個高台,高台之上又建一個樓閣,寓意伸手即可摘星。當年應當不是一點點的氣派。
紂王囚禁周文王的羑裡也還在,在朝歌以北60裡,也沒有改名,周文王在羑裡待了7年,推演出的《周易》,影響力不知是7的多少次方。
紂王也葬在朝歌,那個地方叫辛村,是因他而得名的,縣誌記載:「辛村相傳是因商朝最後一個帝王名辛,其墓葬於此地,故名辛村。」
有一句話:「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這些活化石不聲不響地說:紂王,建功立業的事是做過一些的,糊塗事也是做過一些的。
朝歌人對商紂王也是有評價的,用的是民間的方式,叫《紂王與馬童》。
他們說,商紂王原是玉皇大帝從天上派下來的,他白天在下界辦事,晚上回天稟報,而且還是兢兢業業的,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不料有一天,他回天宮讓馬童在外面等他,無聊的馬童將門前的樹搖來玩,誰知那是棵「霜樹」,一搖動,天氣驟然變冷,大霜降臨下界,把所有莊稼全凍死了。這個禍闖得不小,普天之下這一年顆粒無收。商紂王再也沒臉回到凡間,就把馬童變成自己的模樣兒,再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上,打發他回凡間充當紂王,並囑咐說:「你沒本事管那麼多,大臣們說咋辦就咋辦算了。」馬童不懂朝政,坐上王位只知道吃喝玩樂,慢慢就把國家弄壞了。
此紂王非那紂王,朝歌人眼裡,真正的紂王是有大功業、後來因疏於管教屬下而羞於下凡的那一個。
慢神棄祀
再說「昏棄厥肆祀弗答」,拋棄對神靈、祖先的祭祀。
這類事情發生的比較晚,紂王即位初期,對神靈、先祖還是恭敬的。
帝辛時代留傳至今的一些青銅器,刻有紂王進行祭祀的銘文,比如四祀邲其卣,它的銘文是:乙巳,王曰:「尊文武帝乙,宜在邵大庭」,遘乙翌日;丙午,免言;丁未,煮;己酉,王在杵,邲其賜貝在四月,惟王四祀翌日。──這是帝辛四年,紂王在乙巳日的第二天祭祀父親帝乙,祭祀結束之後邲其得到了紂王的獎賞,是一些錢幣貝,邲其用獲得的貝鑄造了青銅卣,紀念這一榮耀。
甲骨文也留下了帝辛的祭祖活動記錄,就是征戰途中,祭祀儀式也是要進行的。神靈無處不在,過山涉河、出征凱旋都要祭祀,留下了很多的甲骨文記錄。
後期的商紂王不祭祀上神,史籍多有記載。甲骨文出土,證明這一點人們倒沒有冤枉他。
這個實在很嚴重。比後世演繹出的那些聳人聽聞的故事都要嚴重得多。王不祭天,欲棄天命的眷顧而去嗎?
當然不是,是慢神怠祀。
史料佚失太多,只好請墨子來解說,而墨子又要將周武王請出,方可知其一二──周武王有《太誓》一文,說到商紂王的棄祀。今本《太誓》早被史界勘為偽作,真本如今也不知所終,《墨子》有一些引文:「於《太誓》曰:紂夷處,不肯事上帝鬼神,禍厥先神禔不祀,乃曰:『吾有命,毋僇其務。』」──商紂王平時不願侍奉上帝、鬼神,丟開祖族神祗不祭祀,倒說「我有天命,不必努力做事」。
「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說人是有天命,說敬天沒有必要;說祭祀沒有好處,說暴虐沒有壞處。
《太誓》一文,成於牧野之戰兩年前,得天之授命的周武王,在伐紂之前已經知道:「天亦縱棄之而弗葆。」──上帝也放棄他不再保佑了。
天子享有上天賜予的特權,卻不懷敬仰的心,跟子女不孝順父母,道理是相通的。
至於「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對其他的諸侯王室的祖先不再祭祀,倒是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危險。 貴族們被他隔離出去,原有的宗法制度也就漸漸解體了。人心渙散,王室就處於險境。牧野之戰的前徒倒戈,體現得是最直接的。
參考文獻:
1.《鶴壁郊區文史資料》
2.《商代史 殷遺與殷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