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0年07月17日】
十二、道德真鑒
前文列舉了一些事例說明了相生相剋的關係,但是所列舉的只是最典型、最簡單的特例。現實中的相生相剋關係是極複雜的,不是簡單的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之間錯綜複雜的全息聯繫。天地萬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萬事萬物都在相生相剋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形成一張巨大的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網進去的就逃不出,成為這張網的一部分,在其間輪迴轉滅。歷史上別說凡人,連神仙都不敢隨便觸動這張網,過去神仙進入人世間,事事都要講機緣,乘天意。世緣未了,機緣不到,絕不敢強為,一旦觸動被網進去,自身都解脫不了。
《周易》所彰顯的,其實也是中庸之理,只是凡人看不明白。《周易》是一部天書密碼,記錄的是天象與人間的對應關係。大道生出天地萬物,天象生出地理與人文,《周易》記錄了大道生天地萬物的過程,記錄了天地萬物在成住壞滅中輪迴的整個過程。看穿了《周易》,就會從中找出一條路,使萬物立於不敗,這條路就是中庸,這就是《周易》的精髓所在。中華文化太偉大了,是普天眾神傳授給人類的,為宇宙在最特殊的時刻所有,凝聚了整個宇宙的精華,漫天神佛都為之驚嘆,唯獨凡人不知。
自然萬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實在太複雜了。前面只是為了便於理解,而舉了最簡單的特例,將其從自然萬物的關係網中單獨拎了出來。萬事萬物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都由相生相剋關聯著,形成一張全息的巨網,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裡再拿道德來舉個例子。當天下都位於道中時,根本沒有德。天下偏離了大道後,才產生了德,德是依據大道而建立的有形標準,唯道是從就是德。剛開始時,人類偏離大道還不嚴重,所以德非常簡單。隨著人類偏離大道越來越嚴重,私慾越來越多,德便越生越多,建立的越來越複雜、完備,分出許許多多的類別,比如: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恭、順、貞、節、廉、儉……
這所有的德都是同源而生的,之間都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係,交錯相連,形成一張大網。比如:仁的內涵有對天地萬物的愛護,而對天地萬物最大的愛護,就是使一切回歸大道,達到最和諧完美的狀態,從此沒有痛苦,沒有災害。
義的內涵是對道的遵循與捍衛。
從這裡可以看出,仁能生出義,義也能生出仁。同理,仁、義又能生出禮、智、信、忠、孝……它們彼此交錯,形成一張全息的關係網,不是簡單的二者之間關係,動了其中一個,就可能牽動了整體。
比如仁過了度,超出了原則,那麼就會產生惡,就會損害整體,克其它的德。如若對十惡不赦之徒也講仁,對破壞大道、損害萬物的邪惡行為也講仁,那麼仁就失去了法度與邊界,成了惡,成了保護縱容邪惡、損害萬物的工具,就克損了所有的德。
同理,守信過了頭,信守邪惡的承諾,也變成惡。忠過了度,忠於無道,也是惡。其它任何的德過了頭,失去原則,都是如此。
真正的德,是以大道為核心、為準則,若偏離了大道,雖然它還叫這個名字,但已不再是德。所以守德,必須持中庸,中庸之德才是真正的德。
何謂中庸之德,筆者提出一個標準,就是:大道為宗,德不相害。
即以大道為宗旨,與整體的德都不相衝,不相害。
所有的德都在相生相剋中,形成了一張關係網,成為一個整體。必須把任何一個德都置入整體關係網中去衡量,才能不失度,維持整體的平衡,不偏離大道。若將任何一個德孤立拿出來看待,則會造成失度,打破整體平衡。
有時在整體中,也會形成兩德相衝的情況。比如忠與孝不能兩全,這時就應取大道、舍小道,選擇忠而捨棄孝。再比如忠君與捍衛天道發生衝突,就必須取天道,而捨棄忠君,這也是遵循大道為宗的原則。
這就像人體一樣,五臟六腑,筋骨皮肉、經脈穴位等諸多結構共同構成了人體,它們是全息一體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任何一個器官都無法獨立存在。中醫養生,就是注重人體的整體平衡,這樣才是健康。如果單獨強調某一個器官,將其獨立保養,最後將它保養得無比強壯,但是卻損害了其它器官,任何一個器官衰竭人體都會死亡,結果這個器官保養得再強壯也是徒勞,反而破壞了人體平衡,跟隨著一起毀滅。
這就是筆者提煉出中庸的第三層內涵:自然萬物和諧平衡、共生共存、整體昇華。
下面舉一個具體事例說明一下:
古時候有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講述的是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名叫尾生的青年,與一女子約定於橋下見面。到了約定時間後,女子遲遲不來,這時河水猛漲,尾生為了信守承諾,死死抱著橋下的柱子不肯離開,最後被河水淹死。
這個典故在歷史上很有名,初見於《莊子》,次見於《史記》等,在歷代都曾被人稱頌,當作信守承諾的道德楷模,並由此發展出兩個成語:尾生抱柱、尾生之信。
現在根據中庸「大道為宗、德不相害」的標準來分析一下:
一、孤男寡女相約於橋洞底下見面,本來就是非禮之事,有違禮德。
二、女子到了約定時間沒來,固然失約,但會不會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遇到不可抗力因素等?尾生就這樣抱柱而死,他固然沒有失信,但他有沒有為那女子考慮過?他將陷那女子於背信棄義、無情無義、害人性命的境地,讓其如何度過餘生?他偏執地成全了自己的信,而沒有顧及他人,不能為他人著想,沒有寬恕包容之心,有違仁、恕等德行。
三、河水暴漲,尾生完全可以鑽出橋洞,跑到橋上,或暫時躲避到附近的高處,既能守著橋,讓水淹不到,又可顧及信,無害於其它道德,何樂而不為?為何如此偏執的一味求死?這有違於智。
四、捨生取義、以身殉道是相當了不起的大德行,但必須珍惜生命,絕不能輕賤生命,得衡量死得值不值。若為了大道,為了國家,為了眾生的幸福等等而死,那成全了義,死得其所,死得偉大。但尾生僅為了一個女人的過失而死(女子失約),死得輕賤。人生於天地間,不說不珍惜天地神靈的安排與恩賜,至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最起碼有違孝德。
根據以上分析,尾生抱柱違背了中庸之道。他單獨強調信,一味走極端,損害了整體的德行,偏離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