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新說】 孺子可教也 ——師父找徒弟

俞元


【正見網2020年09月02日】

說到典故「孺子可教」,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一個年輕人在橋上給老人穿鞋的畫面。可是,橋上人來人往,為什麼老翁單獨叫張良去撿鞋呢?他給老人穿上鞋後,為什麼老人當時沒有說他「孺子可教也」呢?老人二話不說就離去,為何又回頭找張良?為何這時才稱讚他呢?既然說他可教,為什麼不當時給他兵書啊?老人三次讓張良「五日後再來」,他布了怎樣的局呢?張良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話說二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天,垂柳輕擺,鳥語花香,一個少年信步走在河岸邊。他不久前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博浪沙刺秦!

他就是張良,祖父、父親相繼為韓國宰相。秦滅韓後,為報國破家亡之恨,張良散盡家財,求得一大力士相助刺秦。可是談何容易?荊軻、高漸離曾刺殺秦始皇失敗,命喪當場,現在秦始皇的防範更加嚴密,行蹤更詭秘。張良多方打聽,清楚了秦始皇巡遊的路線、時間,選擇在博浪沙行刺。

秦始皇的車隊來到了博浪沙,在起伏的沙丘上緩緩移動。埋伏已久的大力士在張良示意下,手中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錐如一道流星划過,擊中一輛豪華車駕,可惜車裡坐的不是秦始皇。張良和大力士迅速從河邊的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秦始皇下令全國緝拿刺客。張良逃到下邳(pi)隱匿起來,能在天羅地網的追捕中全身而退,足見他智勇雙全。

「小伙子!」張良剛走上一座白石橋,一位身著黃色粗布道袍的白髮老翁擋住了他的去路。「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眼睜睜看著老翁把腳上的鞋踢到橋下,心想:他為何故意這樣做?先撿鞋吧,幫助老人也是應該的。於是,下橋給老翁拿回了鞋。

「給我穿上」,老翁捋著花白的鬍鬚,伸出了腳。張良咽了一下口水,跪下身默默地為老人穿上鞋。老人滿意地點點頭,站起身徑直走了。

「這素不相識的老人消遣了我一通,難道就這樣走了?這到底咋回事?」張良目送著老翁漸漸消失的背影,怔怔地站在原地。不一會兒,老翁又轉身回來了,看到張良還站在原地,樂呵呵地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一早在此等我。」張良何等聰明,忙不迭作揖答應。心想:這仙風道骨的老人,定是世外高人,他要教我什麼呢?  

五日後天剛亮,張良迫不及待來到橋上,老翁已先到了。老翁很生氣:「與老人約定,怎能遲到?五日後再早來!」五天後雞剛打鳴,張良就趕到橋上,看見老翁又早到了。老人怒斥張良:「為何又遲到?五日後再早來。」

張良尋思:不論我去多早,老人都已經在那兒了。他說「五日後早來」,乾脆我第四日晚上就去。張良半夜來到橋上,不一會兒老翁來了。老翁高興地說:「小伙子,應該這樣!」於是拿出一部書遞給張良:「讀了《太公兵法》,你可當王者之師,十年後一定成功。」

這老翁乃黃石公,道家高人,隱居在下邳。他知道張良刺秦之事,想收他為徒,便上演了這麼一齣戲。扔鞋、穿鞋,挑戰張良的忍耐底線。能忍,還不夠;如果老人走了,張良也離開了,他的資質值得栽培嗎?那麼,老人說他可教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拿出兵書教他呢?

老人為何三次「約張良五日後早來」呢?其實,這正是他給張良布的局,通過實戰來教他。張良五日後去橋上,一次比一次早,可是老人每次都比他先到。最後張良第四日晚上就去,破了老人的局。老人看張良「懂的變通」,才把《太公兵法》拿給他。

懂的變通,是學兵法的前提。否則,像紙上談兵的趙括,死讀兵法,不懂變通,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張良後來輔佐劉邦,常能化險為夷,搶占先機。劉邦稱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張良被後人稱作「謀聖」,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列中國古代14位聖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