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色彩的奧妙

Arnaud H.


【正見網2021年07月28日】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色彩。這些色彩帶給人的不僅是表面的視覺感受,還承載著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底蘊與傳統內涵。不過,在當今現代化了的人文環境中,真正的傳統雖然與大眾的普遍認知似曾相識,但又有所不同,其中不少甚至大相逕庭。由於各地傳統色彩豐富多樣,種類龐雜,在一篇文章中實難盡述,因此本文只針對讀者們比較熟悉的幾種顏色略微舉例,並與大家一同探尋這些色彩的奧妙。

五德與五色

在現代中國人的觀念裡,談起傳統色彩,很多人可能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紅色。不少人認為紅色是喜慶的顏色:人們結婚時會在房屋裝飾大量的紅色,新郎、新娘都穿紅色的婚服;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在紅紙上寫春聯;各類慶典也都習慣於做成紅色基調的……且拋開紅色政權出於政治原因對所謂「中國紅」的宣傳不談,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紅色仿佛被賦予了極為正面的內涵,他們確實認為紅紅火火就是大吉大利的傳統象徵。

然而,如果研究一下中國的古代文化就能發現,中國傳統的三教中,無論是中正平和的儒教、清靜無為的道教,還是四大皆空的佛教,都與現代這種極具視覺刺激感的大紅色格格不入。中國自古以來各個時代的色彩基調或莊嚴,或平和,或古樸,或高雅……但都不會如此激烈刺眼。中國人內斂的民族性格與眩目的大紅色相比,給人的感受可謂天淵之別。

那麼,到底什麼顏色才是中國的傳統色彩呢?

這裡就需要先了解一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在五行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說,叫作「五德終始說」。不過,儘管在歷史上影響巨大,但今天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沒聽說過,因為大量傳統的文化在中國這幾十年來一直被定性為「封建殘餘」,視為「糟粕」,導致不少很基礎的東西都被棄若敝屣了。

「五德終始說」裡的「五德」是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所代表的五種德性,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而「終始」則表示「五德」周而復始循環運轉的意思。此學說最為著名之處在於它從五行生剋的角度對朝代的更替進行了解釋,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這一理論,一個朝代之所以能統治天下,是因為得到了上天賜予的五德中的一德,統治者因為此德而受命於天,所以才能成為天子。而當其德逐漸衰弱,朝代便難以繼續維持統治,這時就會有下一朝出現,持有五德排序中的下一德,取代原來德行衰弱的舊朝。

舉個具體例子,鄒衍認為:「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昭明文選》李善注引)按照五行生剋來講: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所以每朝都取代了前一朝。到了後面秦始皇一統諸國,便是以水德君臨天下。按鄒衍的理論,周為火德,因此到了秦朝,就是水克火。

隨著歷史的發展,後面又出現了以五行相生來承接前朝的理論,然後又有其它建立在生克理論基礎上的變體理論……由於和本文所探討的重點關聯不大,就不多講了。

「五德終始說」在歷史上被廣泛承認,自秦漢直至宋遼金時代,歷代官方都會正式討論並確定其德運,昭告天下。這是因為,即使某方勢力能以強大的武力推翻前朝,但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擁有必須的德性,乃是受命於天的正統,也難以服眾,無法長久,所以它也是這些朝代闡釋其統治合法性的基礎理論依據。元、明、清三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宣告其德運屬性,但從明朝開始的皇帝都稱「奉天承運皇帝」,也是源於這種思想。


圖例:五行的顏色與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

不同的朝代對應著五德之中不同的德性,而傳統文化裡的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在色彩上分別對應著白、青、黑、赤、黃這五種顏色,因此,不同朝代所尊崇的色彩也就各有不同。像前面所述,秦滅周,認為是順應天道,以水克火,而水所對應的顏色是黑色,秦朝便以黑色為尊,那麼秦朝皇帝穿的朝服就採用了黑色。《史記·秦始皇本紀》也佐證了這一點:「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同樣道理,唐玄宗李隆基在《封泰山玉牒文》裡寫道:「天啟李氏,運興土德。」從中就能看出,唐朝是土德,因此唐朝崇尚黃色。不過,崇尚黃色卻不意味著家家戶戶誰都能穿黃衣服。恰恰相反,作為皇室專用的色彩,民間是不允許穿的,否則豈不成了「黃袍加身」?

在崇尚火德的朝代裡,服飾的顏色就有赤色的,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染色工藝的特點和對刺眼色彩的排斥,古代的赤色完全不同於今天刺眼的大紅色。嚴格說來,古語中的絳、赤、朱、丹、紅、緋、茜等色都是不同的顏色,傳統赤紅在色澤上要暗淡柔和一些,相對容易讓人眼接受。以明清皇宮為例,宮牆上的硃砂紅其實是介於橙色和紅色之間的一種顏色,而且色澤更灰,並非現代的大紅色。同時,如果崇尚火德之赤,那麼就不是誰都能隨便用的了。試想一下,平民百姓能穿和皇上同樣顏色的衣服嗎?所以與其他朝代相比,對這種色彩的限制就更多了。

舉個例子,明朝官方雖然不曾正式昭告天下其德運屬性,但在不少公文中也都談到了明朝是以火德立朝,比如明初大臣劉辰在《國初事跡》中就有「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的明確說法。明朝在色彩上崇尚火德之赤,因此不得濫用。紅色系按色澤的區別被劃分為多種不同的紅,對使用的場合與階層都有詳細的規定。民間是禁止使用正赤色的,普通平民想用紅色只能使用桃紅之類較為淺淡的顏色,在少數重大儀式上才能根據情況放寬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紅」與現代中文中的「紅」並非同一概念。東漢的《說文》裡有解釋:「紅,帛赤白色也。」也就是說,古文中的「紅」其實是一種粉紅色,而不是今天人們印象中的紅色。不過,為了便於現代讀者們理解,筆者在後文中仍然按照現代人的觀念,將絳、赤、朱、丹等色統稱為紅色。

另外,從更高層次看,歷朝歷代下世書寫歷史,留下文化,各朝所帶來的文化本身來源就不同,所體現的色彩自然也不一樣,這也是傳統色彩多元性的表現。因此,五德與五色理論只是世間一定層面的解釋,而並非根本。

由於各朝所崇尚的顏色不同,所謂「紅色是傳統喜慶色」的說法便不能成立了。商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個時代的人認為紅色是血的顏色,象徵著死亡,所以紅色就成了當時辦喪事和葬禮時所使用的色彩。

古人結婚時穿的婚服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不同的時代,黑、白、深、淺、青、赤等諸多顏色都出現過,而且中國古代鮮有聽說新郎新娘全像現在那樣到處都裹成紅色的。大多數時候,即使有穿紅的也只是一方,因為男女有別,古人對此更為講究。

再如春聯,其起源眾說紛紜,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漸發展成類似今天的樣子,但原先也不是寫在紅紙上的。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一些亞洲國家自古就繼承了過年或者立春的時候貼春聯的習俗,延續至今。比如韓國人也貼春聯,大家都能看到他們大多使用白紙黑字。

中國人對紅色春聯的印象是從明朝開始的,文人們在色澤較淺的紅紙上寫春聯貼在牆或門上。從色彩學上看,這種顏色只作為對周圍環境的點綴色來使用。

但到了清朝,皇宮裡寫春聯卻不用紅紙。據《清稗類鈔》記載:「大內宮殿春聯,例用白絹,由翰林謹書呈進。」今天不少人到故宮遊覽,看到裡面白色的春聯覺得驚奇,因為這有悖於他們以為紅色春聯才是傳統的觀念。

另外,中國傳統的宗教場所,例如古代那些庵觀寺院的春聯一般都是使用淺黃色的紙張,也不用紅色。

忌諱之色

從正史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人並非世代崇尚紅色,尤其是現在的大紅色,以古代的染色工藝更難見到。而在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中,看似被許多人當作吉利象徵的紅色,卻有不少禁忌和講究。

很多懂民俗的人都知道,民間盛傳錢包不能是紅色的,否則會破財。對於這個說法,各種解釋都有:有人說因為紅色屬火,在五行生剋中火克金,所以紅錢包克金錢;也有人說紅色隱喻「赤字」,也就意味著容易把錢花光,或者血本無歸……是不是這麼回事另當別論,但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就對一種顏色有這些忌諱。從心理學上看,想必人們在潛意識中一直對它抱有防備心理吧。

在住宅方面,大多數風水師都反對家裡放置太多紅色的物件和圖畫,導致五行失衡,破壞家中的風水格局,有損住戶運勢。心理學家也認為大量的紅色容易使人情緒暴躁,不建議人們過多接觸這種顏色。而醫生們則從健康角度出發,反對把紅色作為房屋裡的主色調。因為長時間處於紅色的環境中,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引發一些相關疾病,危害健康。

人們仿佛對紅色有一種本能的警惕與提防,並將其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比如,路上紅色的標識大多都表示危險或禁止。有研究認為,這或許與人類在大自然中積累的經驗相關。在自然界,無論動物、植物還是昆蟲,雖然不是所有的,但確實很多鮮紅色的生物都有毒。因此,人們看見鮮紅色外表的生物總會感到危險,從而引發對這種色彩的本能警惕。

在文化上也有類似情況。中國民間素有「丹書不祥」這一說法,意思是收到用紅筆寫的信不吉利。所以今天也有人說寫信不能用紅筆寫,因為絕交信裡的字一般都是紅色的。

這種說法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古代衙門紀錄死刑犯的名字時,就是用紅筆書寫;另外,民間還有閻王慣用硃砂筆勾劃生死簿之說。這也導致了不少人認為用紅墨水寫別人的名字意味著詛咒那人去死。

民間還盛傳紅色容易招鬼,所以一些老人不讓家人在夜間穿紅色的衣服。傳言是真是假不去說它,不過這裡牽扯到一個許多人都不太了解的古代文化,就是中國早期古籍中所描述的鬼怪很多都是紅色的。

比如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卷六裡描寫了一個鬼的樣子是「膚體赤色,身甚長壯」;東晉的《靈鬼志》中,也談到「一赤鬼,長可丈許」;東漢的《論衡》中則有「人見鬼者,言其色赤」的記載。

不僅如此,很多鬼還喜歡穿紅色的衣服。《太平廣記》第三百一十九卷中就講述了一人被四五百個鬼包圍,它們「皆赤衣,長二丈」,後來由於被圍之人一心默念北鬥,那幾百個紅衣鬼認為此人「正心在神」,便放過了他。

不但身上是紅的,鬼的攻擊手段也是紅色的。《論衡》卷二十二·訂鬼篇中有「鬼、毒同色」之說,所以鬼發出的毒性攻擊也是紅色的;文中描寫其「弓矢皆硃彤」,則是說連它的武器都是紅色的……

以上種種實例都足以表明,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並沒有現代人想像的那麼吉利。當然,作為色譜中的一員,紅色也不應該受到歧視,因為色彩有不同層次的區別,在不同的層面,其內涵也完全不同。由於這裡講的只是在世間民俗層面的表現,所以與更高層次中的紅色完全不是一回事。

血與火之色

從醫學角度看,人類對不同色彩的神經感受是類似的,所以在文化上也會有相似之處。當詢問一個西方人,在西方傳統故事中哪裡充斥著大量的紅色時,最常見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血流成河的戰場,另一個是烈火焚燒的地獄。

西方文化中的紅色主要來源於血與火這兩大因素,儘管引申出的象徵意義各有不同,但整體而言,這種色彩給人的負面感受要超過正面感受。甚至一些本來用於正面的表達,往往也帶有一定的負面成份。比如天主教會裡樞機主教(Cardinal,俗稱「紅衣主教」)的服裝是紅色的,據說此色象徵著基督為眾生流出的寶血,並且代表著教徒為信仰捨身流血也在所不辭的決心。雖然這是一種帶有正面色彩的解釋,但流血的本身畢竟會讓人感到難受。

從事美術工作的人甚至能從某些顏料的名稱中看到這種色彩在文化上的體現。了解一點繪畫材料學的人都知道,如果在顏料裡看到「馬斯紅」(Mars Red)、「馬斯黑」(Mars Black)這類名字時,則意味著那種顏料含有氧化鐵的成份。而這裡的「馬斯」(Mars)其實是羅馬戰神瑪爾斯(Mars)的中文略稱,在材料學上對應著鐵元素。


圖例:羅馬戰神瑪爾斯(Mars)雕像,約作於公元一世紀末或二世紀初,現存於義大利羅馬的卡比托利歐博物館(Musei Capitolini)。

那麼為甚麼羅馬戰神對應著鐵呢?因為在羅馬神話流傳盛期,人們早已進入了鐵器時代,在當時的戰爭中,武器就是用鐵製造的;戰爭中人會流血,人的血液裡也含有鐵的成份。所以在文化上,「鐵血戰爭」之說可謂名副其實。

更進一步看,人的血液呈紅色,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血紅蛋白,而血紅蛋白的主要成份就是鐵;用鐵製造的武器飲血後容易生鏽,而鐵鏽也是紅色的……因此,在更早的西方文化裡,羅馬戰神瑪爾斯對應著紅色,同時,紅色也象徵著戰爭。

地球的鄰居火星在地表廣泛分布著氧化鐵,造成了這顆行星紅色的外觀。正因為這火紅色,火星(Mars)在西方語言中也是以「瑪爾斯」來命名的,所以兩者在西方占星學上也有對應關係。

血與火的人間戰爭已經相當負面了,而更為負面的則是地獄裡的血與火之色。基督教對烈火燃燒的地獄有很多描述,給人以強烈的印象,在大量的藝術作品中也有展現,更加增強了人們腦海裡紅色地獄的概念。


圖例:十二世紀的基督教百科全書《樂園》(Hortus deliciarum)中描繪地獄的插圖,約作於1180年,圖中的地獄裡處處燃燒著熊熊烈火,代表著當時西方人對地獄環境的認知。

與地獄火相關的還有一種低層生物,原本是西方地獄裡的一種會噴陰火的惡獸。但隨著神話時代的遠去,各類超凡知識的不斷遺失,再加上西方各民族對上古物種稱呼的不一致,造成了大量認知上的混淆,在此基礎上的翻譯更是亂上加亂。我們看到,僅英語而言,傳說中與之類似的動物就有Dragon、Wyvern、Amphiptere、Lindwurm、Wyrm、Drake等一大堆不同的名字,讓人無所適從。普通人無法分辨那麼多稀奇古怪但又長得差不多的動物,因此最為大眾化的稱呼就是把這種地獄噴火獸叫作「Dragon」,在中文裡翻譯為「龍」。

 不過,中國人概念裡的龍可不是這副模樣的,因此很多人認為「Dragon」不應該被翻譯成「龍」,也有人叫它「西方龍」。但事實上,類似今天影視作品裡那種形像的西方龍是過去翻譯錯位造成的,而在更久遠的時代,西方美術中出現的龍與中國龍的形像區別並不大。可見,地獄噴火獸與龍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


圖例: 1969年出土於義大利考洛尼亞(Caulonia)周邊的古希臘考倫古城(Kaulon)遺蹟裡的龍圖,由馬賽克拼貼而成,作於公元前三世紀。

 「Dragon」這個詞源於拉丁語「Draco」,意思是大蛇或蛇狀大型水中動物。「Draco」在古法語中寫作「Dragon」,十三世紀初傳入英語,沿用至今。從古希臘到中世紀一直有不少關於龍主題的美術作品,所描繪的龍很多都是長條狀動物,而不是今天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長著類似蝙蝠翅膀的大蜥蜴。


圖例: 十二世紀拜占庭的浮雕殘片聖喬治(St. George)屠龍,可以看到雕刻的龍是蛇狀動物。


圖例: 德國安克斯哈根鄉村教堂(Dorfkirche Ankershagen)壁畫中的聖喬治屠龍,作於十三世紀,雖然畫工較為粗糙,但仍可看出畫中的龍與中國龍形態類似。

《聖經·啟示錄》裡對龍也有非常形像的描述。在《啟示錄12:3》中講過「有一條大紅龍」;《啟示錄12:9》中還寫道:「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

從《啟示錄》裡的描述也能看出,這裡所說的大紅龍既然是古蛇,那麼它就是蛇狀長條形的,就像中國龍的形狀,而並非現代人以為的「西方龍」。

眾所周知,《啟示錄》作為《新約聖經》的最後一部份,主要內容是對未來的預警。從連綿不斷的巨大劫難到最後的審判,所描繪的末日情景震懾人心。很多人都知道紅色巨龍就是邪惡的化身,因為《聖經》裡寫得很直白——大紅龍就是魔鬼撒旦。要知道,被那紅龍迷惑就意味著地獄中的永死,而當蠱惑天下的紅色毒龍魔亂人世之時,全世界的人都面臨著最終的生死抉擇。

金與黃

如果說哪種色彩在各國的傳統中都能被普遍認可,那一定是金色了。不過,現在很多人一看見「金」字就會想到錢;甚至一些人為了表現出藐視錢財的態度而有意排斥這種顏色;還有人看見金色就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張揚」、「乍富」的評價……其實大可不必。事實上,不執著於錢財的人對財富的態度是平和的,也不會一看到金就條件反射地聯想到錢。當然,在經濟社會,黃金確實與財富有關。但從古至今,這種物質始終能在人類社會穩居高位,以至於人類中的每一個成員都不得不承認它的價值,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即使早在原始社會或文明初期,世界各地也都不約而同地視黃金為尊貴的物質。據遠古的文字記載,在那些年代久遠的古文明中,人們都尊崇黃金,但這種態度卻與現代的貪財拜金思想無關,而是源於對神的敬仰。

由於留下了較為豐富的遺蹟和史料可供研究,學術界對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古埃及為何尊崇黃金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得益於數千年悠久的神傳文化,古埃及人從他們燦爛輝煌的文明中承傳到一個天機——黃金是神的身體,具有永恆不朽的特性。

從表面空間看,這種來自高層生命的殘骸在超新星爆發或中子星碰撞中散落,從天而降,墜於凡塵,其來源都是超出人類層次的,與普通的金屬元素完全不是一回事。現代科學已經能製造很多高科技材料,也多次嘗試過「人造黃金」的實驗,卻連一克真金都沒能造出來,因為在本質上存在著一個境界的天塹。

古代真傳的鍊金術(Alchemia)都要求鍊金士必須在心性上達到極高層次的徹悟,否則毫無成功的可能。鍊金術中講的「賢者之石」(Lapis Philosophorum,也譯作「哲人石」)從字面的名稱上就已經告訴了術士們需要修成「賢者」、「哲人」,而這裡的「哲人」也不是今天人們概念中的哲學家。我在《混亂的神話與傳統的哲思》中談到過哲學(Philosophia)一詞意為「智慧之愛」,從這層意義上看,哲人即領悟了「智慧之愛」的慧悟者,也就是西方修煉中的覺悟者。歷史上有些研究鍊金術的人,並沒有得到過什麼真傳,而是出於貪財的心理,通過些許粗陋的化學實驗或一點世間小道的手段,就妄圖擁有點石成金的能力,幻想依靠凡塵的技術製造出神佛層面的物質來,那怎麼可能?

在修煉界,金所蘊含的意義與現代經濟學或物理學上的概念已然是天淵之隔。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神佛的描述,皆與金有關:寺院裡的佛像多用「金裝」,因為佛是「金身」 ;過去道家講修煉「金丹」,修成「金仙」。這些理論與古埃及人的認識不謀而合,神佛那種「金」的概念早已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因此也不屬於五行中的金。

人間的黃金雖然沒有高層的那麼純淨,但畢竟其神聖來源與俗世凡塵天差地別,所以黃金自古就被認為具有驅邪的能力,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寫著它能「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金色則被視為高境界的象徵,超越了前面所說的「五色」的概念,具有神聖、尊貴、高尚的特質。同時,黃金擁有非凡的穩定性,而且質地柔和,這也賦予了其色彩恆久、穩定、中和的象徵意義。

從色彩學上看,金的顏色其實是由多種不同的漸變色彩共同烘托出來,建立在黃金質感基礎上的一種整體性的色彩感受,而並非普通的單色。不過由於其整體色調偏黃,人們便容易將兩者聯繫在一起,把物質稱為「黃金」,把顏色稱為「金黃」,金這種物質就與黃色相聯了。

東漢劉熙的《釋名》中寫道:「黃,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敬天知命的古人自然非常尊崇這種從天而降、普照大地的光色。唐朝的《通典》裡也有「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的說法。可見,在古人看來,黃色是象徵著中正平和的美麗色彩,承載著來自上天的品德,是最為醇美的顏色。今天遺留下來的明清皇宮、太廟及其它皇家建築,屋頂都使用黃色建造,也是這個原因。

除了承接天德外,大地整體也偏黃色調,正如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說:「黃,地之色也。」大地屬土,因此五行中就把五行之土與黃色聯繫在一起了。由於五行同時也對應著五個方位,所以前面談到的「五色」在傳統中也被稱為「五方正色」,即東方之青(對應五行之木)、南方之赤(對應五行之火)、西方之白(對應五行之金)、北方之黑(對應五行之水)、中方之黃(對應五行之土)。

黃色作為中心正色,上承天德,下接地德,因此被視為位居諸色之上的正統中和之色;同時,在《易經》中有「黃裳,元吉」的說法,就是說穿黃色的衣服吉利,所以中國皇帝的龍袍慢慢便採用了這種祥瑞的顏色,尤其是從隋唐時期往後,黃色龍袍一直受到重視,成為傳統。

紫之祥貴

在傳統中,另一種可以與金黃相提並論的顏色是紫色。這種色彩最為人知的地方可能出自道家「紫氣東來」的典故,世人認為紫氣代表了祥瑞,而道家也的確講究紫色,比如仙人居住的地方叫作「紫府」,道家經文被稱為「紫書」。

由於其來源超凡,「紫」很快便在傳統文化中成為尊貴的象徵。《後漢書》卷四十八裡寫道:「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因為中國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所以城市的規劃也要求切合天道。既然天上的帝君居住在紫微宮,而紫微星自古都被稱為「帝星」,那麼作為在人間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也應與上界的紫微宮有聯繫。所以,從歷史上可以看到,隋唐洛陽宮城就取名叫「紫微城」,明清皇宮被稱為「紫禁城」。

可見,傳統上既以金為貴,也以紫為貴。兩種顏色從表面上看區別很大,但實際上並不矛盾,甚至這兩個字還時常被放在一起使用。大藏經裡對諸佛的描述,就大量用到了「紫金」一詞。比如在《觀佛三昧海經》中這樣形容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身長丈六,放紫金光住行者前。」對其他佛的描述也多用「紫金」,例如對毗婆尸佛以「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來形容,而迦葉佛則是「身紫金色相好具足」……

修煉界裡很多人都知道,同一種顏色在不同的空間能顯現出不同的色彩反差。甚至普通人都能通過經驗了解到一些類似的情況,比如一直盯著紅色看,閉上眼睛之後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綠色的視覺殘象。不僅如此,一些研究還發現,黃金也能是紫色的。

眾所周知,物質是由微觀粒子組成更大的粒子。就黃金而言,如果在微觀層面上改變其納米量級的微觀顆粒大小(1納米等於0.000001毫米),將黃金的納米顆粒在流體介質中製成膠態金粒子懸浮溶液(流體介質可以是水或凝膠),那麼在溶液中,尺寸大小低於100納米的膠態金粒子會讓溶液變成紅色,而高於100納米的粒子則使溶液呈現藍色或紫色。當然,不論它們呈現什麼顏色,這些物質在本質上都是黃金。


圖例: 從紅到紫的納米黃金色彩實驗。上部分五個瓶裡裝的都是黃金,只是每個瓶裡黃金的微觀顆粒大小被改變了;下部分為不同尺寸的納米級黃金粒子示意圖。在微觀層面,不同大小的納米金粒子造成了黃金呈現不同的顏色。

這種現象可能會讓人聯想到一些典籍裡的敘述。在記載的神佛世界中,什麼都是金光閃閃的,但仔細看時,裡面的生命、事物又各有自己的色彩。被現代機械化思維模式禁錮了思想的人就以為傳統經典中的內容自相矛盾了,卻沒想到低維度的平面化思考方式封閉了觸及更高維度立體時空的可能。而且,金還有不同層次的金,往縱深看去也是不同的……

美術界也存在紫金顏料,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子是十七世紀來自德國的一種名為「卡西烏斯紫」(Cassius'scher Purpur)的紫紅色釉料,在十九世紀中期經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研究,發現這種顏料的成份其實是極為細小的黃金顆粒。

當然,人們不會都拿黃金去製造紫色。不過,在近代工業文明成型之前, 色料的提取大多只能依靠天然材料,因此,東西方用來製造紫色的原料同樣非常稀少。中國古代的紫色染料一般是從產量較低的紫草根部提取的,但需要大量的紫草多次加工浸染才行,而且容易褪色。西方早期則是從體型很小的骨螺內提取紫色,由於每隻骨螺所能提供的色量太少且操作繁瑣,所以價格極其昂貴;也有從歐洲藍莓的汁液中提取的,但其偏藍的色澤與骨螺紫差別不小。另外,還有其它產量極低的來源,就不逐一介紹了。

這些稀少而昂貴的原料導致古代市場上紫色的地位居高不下,從經濟層面也讓這種顏色在東西方俗世中顯得貴重。比如中國唐朝就規定三品以上的大員穿紫衣官服,民間不可僭越;西方則有凱撒大帝熱衷身著全紫的長袍,並逐漸讓以紫為貴的觀念成為傳統,以至於數百年後的拜占庭王族甚至用「生於紫色」(Porphyrogenitus)來表示出身正統。

天之藍,金之青

在沒有污染的環境下,藍色是人們出門後能看到的最大面積的顏色,因為它是廣闊天空的基本色彩。

天空的顏色也並非單一無變化的藍。根據時間的不同,它白天是天藍色, 晚上呈深藍色;而根據季節與天氣的變化,它時而偏紫藍色,時而現碧藍色……

不少民族的傳統文化裡都有類似「天地對應」的說法,這種天空之藍在色彩上正好能與地上的一種藍色的寶石相對應,其色澤可呈深藍、天藍、紫藍、碧藍等多種藍色,被稱為「青金石」,西方叫作「Lapis lazuli」。


圖例: 青金石(Lapis lazuli)圖片。

不同的民族在他們遠古文化的傳承中,不約而同地認識到,這種寶石是天穹與神聖的象徵。數千年前,無論是蘇美爾人還是古埃及人,亦或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印第安人,都將青金石視為非凡的珍寶,在祭祀、供奉、驅邪等法事中使用。這些傳統文化底蘊非凡,甚至在一些古文明消失後仍然流傳於世,並被其他文明所繼承。哪怕到了中國清代,當舉辦祭天大祀的時候,皇帝還要身著藍色朝服,並按規定佩戴108顆青金石串成的祭天朝珠。

很多人都知道,自然界裡藍色的礦物其實不少,遠不止這一種礦石。所謂「色相如天」的藍石頭隨隨便便就能找出好幾種來,那麼為甚麼偏偏青金石受到如此優待呢?

原因再次涉及到了神佛。這裡可以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阿卡德、亞述和巴比倫等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月神叫作「欣」(Sin,在蘇美爾語中叫「Nannar」)。相傳,他在外貌上有個特點,就是留著由青金石構成的鬍鬚。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古埃及也有類似的記載。前面已經談到過,古埃及人認識到黃金是神體,但他們還有更細節的認識——即神的毛髮是青金石構成的。

埃及神話中的最高神「拉」(Ra,古埃及的太陽神與創造神)就是這種神體的代表,古埃及人認為這位神的身體是金的,而他的頭髮則是純淨的青金石。

對於金身藍發的神體概念,華人朋友們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在佛教藝術中,佛的形像大多也都是這樣的。而且佛教美術裡還有種顏料叫作「佛頭青」(也叫「佛青」),用於給佛像的頭髮上彩。「佛頭青」只是顏色的名稱,而不限定原料,因此用藍銅礦色粉、青金石色粉,甚至兩者參雜混合製造的都有。

塗在佛像金身上的佛青飽和度較高且色澤略深,能與金色形成色彩對比。在古代,為了能很好地表現這種金身上的藍色,比較理想的色料就是由青金石研磨並提純製成。但因為用寶石做顏料十分昂貴,所以多見於以前西域受佛教影響較大地區的中小型佛像文物。而中國從千年前就更傾向於使用藍銅礦作色料了。當然,也有不少佛像的頭髮是不上色的。但在西藏,手繪的唐卡上卻經常能看到青金石製成的顏料。


圖例:供奉於日本熊本縣玉名市蓮華院誕生寺的不空成就如來佛像,不空成就佛為密宗五方如來之一,主持北方蓮花世界。佛像全身金色,但佛的頭髮呈藍色,這是佛教藝術中的一個主要特點。

將青金石製成群青(Ultramarine)色粉的做法在西方美術史上更為常見。我在《解讀文藝復興之後兩百年間的美術》一文裡談到過西方繪畫中有用群青顏料來繪製聖瑪利亞衣袍的傳統,以這種昂貴的藍色來表現神聖。當然,這種顏料並非僅限於繪製聖瑪利亞的衣服,傳統繪畫中也常給描繪的上帝和耶穌的服裝使用這種色彩。


圖例:義大利畫家薩索費拉托(Giovanni Battista Salvi da Sassoferrato)所繪的聖瑪利亞,約作於1654年。畫中聖瑪利亞服裝的群青色是由青金石研磨並提純製成。


圖例:法國畫家德拉伊爾(Laurent de La Hyre)的油畫《基督出現在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面前》(L'Apparition du Christ aux pèlerins d'Emmaüs),作於1656年。畫中耶穌的藍色服裝也是以青金石製成的群青色為基礎繪製而成的。

美術史上經常能看見宗教美術作品中使用黃金和青金石作原料,人們往往認為這是源於人對神的敬仰,所以用昂貴的材料去繪製讚頌神的藝術作品。確實如此,但它也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其實,這些物質並不是僅僅因為價格高昂才被用來表達神聖的,而是它們昂貴的本身也有其淵源。其實萬物皆有靈,凡事都存在著更深遠的原因,材料的本身同樣涉及到更高深的學問,也只能以慧心領悟,隨緣而得。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青金石在明清以前並不叫現在這個名字。由於中國自古都是從其他國家進口這種寶石,不同的地區經歷不同的時代後,在名稱上顯得很混亂;再加上古人命名時也可能與其它藍礦石混淆,因此對中國古代文獻的考證中存在著一些不確定性因素。但是,如果能輔以相關的外語文獻,就容易弄清楚具體情況了。

比較著名的例子是藥師琉璃光王如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師佛」,琉璃世界的主持者。雖然這些都是人所熟知的稱呼,但很多人對「琉璃」的概念可能就比較模糊了。琉璃到底是什麼樣的?那麼讓我們參考一下其他國家的語言:「藥師琉璃光王」在英語中叫作「Medicine Master and King of Lapis Lazuli Light」,法語裡叫「Maître guérisseur de la Lumière de Lapis-lazuli」,義大利語是「Maestro della Medicina dalla Luce Lapislazzuli」;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在英文中被稱作「Eastern pure land of Pure Lapis Lazuli」,法文裡是「Terre pure de pur Lapis-lazuli」,義大利語叫「Pura terra di puro Lapislazzuli」。這些短語中所有對應「琉璃」的地方都寫著「Lapis lazuli」(或極微小的變體),也就是中文裡的「青金石」。


圖例: 居中盤坐的藥師佛和左右站立的兩位菩薩。藥師佛全稱「藥師琉璃光王如來」,佛教中認為,青金石藍色是藥師佛的身色。

不過,「琉璃世界」只是一個簡稱。這裡的「琉璃」卻不是凡間的「琉璃」,而是「淨琉璃」,英語叫「Pure Lapis Lazuli」,法語叫「Pur Lapis-lazuli」……翻譯成現代中文就是「純淨的青金石」的意思。凡間的礦石其實很不純正,與古代典籍裡所記載的佛家珍寶相去甚遠,所以本文並不為青金石做廣告。雖然青金石作為佛教七寶之一,受到珠寶商們的推崇,但自古以來的修煉都要求放棄對物質的執著,真正重要的還是修者心性的提升,以及人對神佛的正信。

*   *   *   *   *   *   *   *   *

限於篇幅,就不多寫了。本文只是簡單列舉了幾種較有代表性的傳統色彩,還有很多其他顏色未能一一提到。其實主要是想告訴世人,中國的傳統色彩並非今天人們濫用到極點的大紅色。

通過對歷史的研究,我們發現,真正傳統的色彩都與神佛、天地緊密相關。無論是佛家講的「金身」還是道家說的「紫氣」,這些色彩都給人以非常正面的感受,有的高貴莊嚴,有的超凡脫俗,有的飄逸出塵。而相比之下,凡俗則被稱為「紅塵」,更污穢的地方還叫「紅燈區」……這些詞語世人都在用,可見人們對色彩的感受是共通的。

當然,在色彩的功能性上,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用法。筆者並非排斥紅色,因為紅色也有不同層次的紅。這裡建議的是避免極端使用一種顏色,像當今這種紅色崇拜的情況是不可取的。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崇尚傳統色彩的朋友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驅散矇昧環境的紅霧,讓人再度感受到傳統世界的多彩與美好。

參考文獻:

南北朝《昭明文選》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唐·李隆基《封泰山玉牒文》
明·劉辰《國初事跡》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民國·徐珂《清稗類鈔》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
東晉·荀氏《靈鬼志》
東漢·王充《論衡》
宋《太平廣記》
Herrade de Landsberg,《Hortus deliciarum》, 12th century
John the Apostle,《Book of Revelation》, 1st century
François Daumas,《La valeur de l'or dans la pensée égyptienne》, 1956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東漢·劉熙《釋名》
唐·杜佑《通典》
《易經》
南朝·范曄《後漢書》
《觀佛三昧海經》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