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8月25日】
【典故出處】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 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釋義】
作戰時,敗退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退一百步的人膽小。比喻自己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自以為是而譏笑別人。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則逃了五十步就止步了。如果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說他膽子小。您覺得怎麼樣呢?」梁惠王說:「這是不對的,只不過沒跑一百步罷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說:「您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必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彼此都不管人民的死活,如何能期望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五十步笑百步」。
【評註】
《朱子語類.卷一六.大學.傳六章釋誠意》中說道:「論他個,又卻只是見錯,故以不善為善,而不自知耳。其與知不至而自欺者,固是『五十步笑百步』,然卻又別。」 這則寓言與成語也作「五十笑百」,闡釋了五十步與百步都是逃跑的道理,即都是出於下滑的通道中。但是,其中的人物之所以譏笑逃跑百步的行為,雖然自欺,卻也沒有以不善為善,至少在他的觀念中還認為,逃跑是不好的。若是反過來譏笑那些不逃跑的人,那就是以不善為善了,也將說明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又下滑到了另一個更低的層面。從這則寓言成語中可以推理出人類社會中常見的幾種思維狀態:在下滑通道中的正面或負面思維方式;在回升通道中的正面或負面思維方式。
【評析】
《戚序本石頭記.第六三回總評》:「二人之形景天淵,而終歸於邪,其濫一也。所謂五十步之間耳。」五十步與百步,相去無幾,「而終歸於邪 」,自欺而譏笑他人說明心中還有一點良知未泯。這是在世間層面下滑通道中思想行為皆為負面的一個典型事例。而世間層面本身,隨著宇宙整體的成、住、壞、滅變化,也處於風化和敗壞之中。世間的理本身就是反理,若按照這種反理,以獲得成功或利益為目標的爭鬥、強為、謀取等思想,用宇宙的正理衡量都是負面的思維方式。
《道德經》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末法末劫的末後時期,人們就更難理解其中的內涵了。被人解讀為:「 當你不與天下人相爭時,天下將沒有人能與你相爭 。」這種「為而不爭」的基點還是世間的得失,只是更注重過程的為,而對結果看淡一些。這是一個典型的把正面的理用於世間下滑通道中作為人的生存之道的事例。故而倡導效仿水德行事,人要學水的精神,不爭的心態做事,才會如魚得水。但內心之念並非向上回升而脫離世間這個下滑中的層面,而是意在實現世間利益的保全和人生的圓滿。
在佛陀的弟子中,大迦葉是被公認的苦行僧,他的離欲夫妻的修煉故事廣為流傳,他的做法中是否也帶有強為的因素?在世間修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法各有不同。無為法與有為法的路徑、無形與有形的修法千差萬別,而真正的大道在於無形。所以,在世間這個下滑的層面中修煉,負面的因素時時處處都可能遇到,如何修去負面的思維,從而做到思想中的一思一念、行為上的一言一行都全方位的處於正面思維和正能量的狀態?負面的思維就是魔性的體現,修去這一絲一毫的魔性,充實自己的佛性正念,這才是人生的真諦和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