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台灣故宮新年推「歲時吉慶」文物特展

【正見新聞網2025年01月31日】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圖為《清朝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二)》。(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台灣故宮表示,「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通過「年歲時序」、「三節同樂」、「四時接應」三個單元,呈現古人「用一歲、四時、八節、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紀時的時間觀」,以及配合曆法、季節展開的各種相對應行事和節日文化。

清朝院本畫十二月令圖。(台灣故宮提供)

明朝嘉靖 鬥彩嬰戲圖杯。(台灣故宮提供)

展出的《清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元旦,觀象台欽天監觀測到罕見的「日月同升,五星聯珠」天文吉兆,因此皇帝下令繪圖記錄。畫中除了繪製觀測到天文吉兆的觀象台,也詳細記錄了正月初一文武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拜年及百姓的拜年活動,呈現城市節慶的風俗。

清朝院本親蠶圖 採桑(局部一)。(台灣故宮提供)

清朝院本親蠶圖 採桑(局部二)。(台灣故宮提供)

《清院本親蠶圖 採桑》為國寶文物,此畫為乾隆皇帝於孝賢皇后富察氏過世後下令繪製,清宮設立「皇帝親耕」、「皇后親蠶」典禮,後者由皇后率領群臣妻妾命婦祭拜「先蠶神」後餵養蠶,通過官方典禮儀式鼓勵民間耕織活動。

掐絲琺瑯大香爐。(台灣故宮提供)

清朝水仙盆景。(台灣故宮提供)

水仙綻放於新春佳節之際,是常見的年花,展出的「清 水仙盆景」以青玉為盆,水仙花瓣以白玉輾成,搭配鎏金花蕊與葉片,旁側有一竹枝,並以青金石、綠松石等鑲嵌為地,整體高潔清雅。展品「銅鍍金鑲松石齋戒牌」則呼應甫過不久的冬至,冬至圜丘祭天為清代最隆重的祭典之一,由皇帝親祀。祭祀前需行齋戒,齋戒期間帝王與陪祀大臣皆於胸前佩戴齋戒牌,以警惕身心,竭誠致敬。

清朝乾隆緙絲歲朝圖。(台灣故宮提供)

策展人、書畫文獻處賴玉玲副研究員表示,台灣故宮特別在迎向百歲的開春之際推出「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此展從傳統時間觀出發,一探源自北方草原民族的清朝,在季節活動上展現的滿、蒙風俗習尚,又遵照漢俗辦理漢地傳統節慶的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特色。同時藉由清朝官方制定的冬至、元旦、萬壽三大節慶以及傳統春、夏、秋、冬四時活動,展示非常與日常時間當中,環境變換與人地互動的文化發展。

清朝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一)(台灣故宮提供)

《清朝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二)》。(台灣故宮提供)

清朝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三)。(台灣故宮提供)

清朝 徐揚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四)。(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表示,通過精選121組的精彩文物,從典籍、文獻中應對時間的活動描述,隨著時間流動呈現在書畫、器物上的模樣,期盼觀眾跟著故宮,一同展望下一個「百年」。

清朝董邦達繪御筆中秋帖子詩。(台灣故宮提供)

銅鍍金鑲松石齋戒牌。(台灣故宮提供)

台灣故宮為與民眾同慶百歲,大年初一至初三每日將於正館發送1,000份故宮百年院慶一元硬幣給入館參觀之觀眾。另即日起至2月28日兒藝中心推出「印出蛇年好運氣——小故宮新年春聯/紅包袋蓋印活動」,故宮特別與插畫師合作,從典藏具蛇紋圖像之文物中擷取創作素材,設計三款吉祥印章,讓您親手蓋印製作獨特的故宮風春聯及紅包袋。活動並搭配學習單,可至展廳找尋印章圖案中出現的文物。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