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3月07日】
理學是中國古代精緻、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比較深遠。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元朝成為官方哲學。在今天的朋友圈中,也經常看到有人發布某「名師」的小視頻,有人問他們的東西可信嗎?今天我就談談這個問題。
什麼是理學呢?通俗講就是刨根問底,凡事都想弄明白為甚麼會那樣,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其實它是從佛道中發展出來的,以前和尚道士喜歡辯經論道,經常會對一個問題追查到其根源。朱熹作為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名師,他喜歡學生刨根問底,也經常出一些會讓學生想不到的問題。
有一次,朱熹出其不意的問學生,為甚麼我們經常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呢?
雖然我們經常說「買東西」,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很少有人深究其來源,都把「買東西」當作是理所當然。東西南北都是同樣表達方位的詞,為甚麼只說買東西?朱熹的學生們也不簡單,個個飽讀詩書,但這個問題一出,一時間誰也回答不上來。
朱熹一看學生們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他讓他們翻查書籍去尋找答案。但學生們查遍了圖書館,也沒有從書上找到答案。
快放學時,一個10歲的孩子回答出來了,他這樣回答朱熹:「我們家去買東西時總是去東市場和西市場,所以才說是買東西。」
宋朝時的商業十分發達,那時候人口不像現在這麼密集,為了採光,人們房屋都是坐北朝南,極少有東西方向的,屋前一條大道,而當時的東市和西市就是最為重要的兩個交易地點。所以人在出門的時候左拐向東,右拐向西,去東西兩個方向買東西更方便,時間久了,就是買東西。
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盛行,城市建設都是按照八卦布局來設置的,比如東方為木,就在東方設立家具、木器、車轎等的市場,西方為金,就在西方設立金屬器具、鐵匠鋪等的市場。大部分日常用品都可以歸納到金木類別中去。而北方為水,南方為火,日常用品就不多見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南市和北市,但南北市在商業交易中的存在感已經很低了,更多市民都是從東西市採購商品。
這個問題看起來像是在抬槓,可是其中卻有著很多的道理,通過這個問題大家的思維也得到了開拓。
佛法修煉也是如此,大家知道寺廟中有很多戒律,要是明白了為甚麼要那麼規定,你就明白了那個法理。
今天的那些被推崇備至的「名師」,修為比朱熹、王陽明等真正大家差太遠了,所講也不過是常人中的淺顯知識,它不能指導人的修煉,有不少還利用來給民眾洗腦,專門坑害我們漢人。
那我問一下,大家知道我們漢人為甚麼叫漢人、漢族嗎?
答案很簡單,漢族得名是因為漢朝,那麼漢朝為甚麼叫漢朝呢?
劉邦建立漢朝前是漢中王,漢中王的名稱起源於地名漢中,那麼漢中又是怎麼來的呢?因為這裡有條河叫漢水,漢水的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漢水的走向跟天空中的銀河一致,而銀河又被叫做「漢」,所以把這條河取名漢水。
《詩經》中有「維天有漢,鑒亦有光」的詩句,曹操在詩中寫過「星漢燦爛」之句,這裡的「漢」都是指浩瀚的銀河。
這麼說來,我們漢人來自天上的星河之中,這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自己是天上客啊。在以前可能只有漢人來自天上,來到中土,來到這個中央之國,在中原這個大戲台演繹一段歷史大戲,現在不一樣了,何止是漢人啊,全世界的人生命本源都來自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在這裡,我們都只是過客而已,天一亮就走了,這裡的一切都不是我們的,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