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美正名

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5年04月04日】

「美」字在漢語裡最早出現在商代甲骨文中,其古字形像是帶著頭飾站立的人。古代男子通常在年滿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通過加冠,男子被正式引入社會,開始履行相應的家庭、社會和國家責任。加冠禮蘊含了成人之志與成人之德的意涵。

由此可見,「美」在古代與責任、志向、德行有關。

中國古典美學中「美」與「真」和「善」的融合始於秦漢、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興盛、唐宋的巔峰、到明清的綜合而最終完成。儒家學說自漢代到民國這1700多年裡一直被認為是中華大地上最主要的正統文化思想。是人應該遵循的人之為人的行為準則。

儒家學說的代表孔子在《論語》中說:盡美矣,又盡善也。可以理解為「美」的前提是善、是儒家道統、是人倫道德。只有在這個前提下的一切才談的到是否是美的。

荀子在《勸學》中也提出:德之美也,美之實也。他認為美必須與德相連,有德行的美才是美。

在西方哲學的語境裡,幾位西方哲學先哲在闡釋「美」的定義時,也提及了除了「美」帶給人的外在感官感受外的內在特質。 

柏拉圖無疑是第一個提出「理想美」概念的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指出:美並非單純存在於感官世界中,而是某種超越現實的理念,是一種抽象的、絕對的存在。

他同時在《理想國》裡提到「美」本身就蘊含著「善」和「好」,因為「好」的形式導致了「美」的產生,「美」也是萬物的正確性。柏拉圖在闡明一種觀點,那就是:美就是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善的。

古羅馬的美學家普羅提諾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傑出代表,他在美學研究上繼承了其精神導師柏拉圖的理念論的美學觀。在其著作《九章集》中提出美的根源和本質就在於「神」。「神才是美的來源,凡是和美同類的事物也都是從神那裡來的。」 

而柏拉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則將「美」的討論引入到現實世界的體驗之中。在《詩學》中,亞裡士多德提出了「美的兩大核心要素——和諧與比例」。他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事物的形態與構造是否符合某種比例關係,以及各部分如何和諧地配合。  

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在他的《判斷力批判》中將美學帶入了理性和感性交織的新時代。康德認為:「美」並非是絕對的理想或物理屬性,而是通過我們對事物的自由感知與審美判斷而產生的經驗。他在書中又提出:「美」的本質在於它不帶有實際功能,但卻能引發我們情感上的共鳴和理性上的愉悅。

接下來出現的現代藝術理論對「美」的概念進行了顛覆與重構,給「美」帶來了污名化的惡果。導致當下的世人認知中的「美」常常與「色」、「淫」、「妒忌」等等強相關。「美」不再純淨,「美」的很衝動,「美」的很混沌,「美」的很邪惡。以誘惑感為「美」,以招搖過市人前炫耀為「美」,以被人妒忌為成功的「美」。把「美」的基本概念中的理性、善良、德行和志向完全拋棄。即使對於器物「美」,也是把擁有和炫耀緊捆在對器物「美」的欣賞裡。

不管是中國古代對美的詮釋還是西方哲人對「美」的理解,「美」都首先是善良和正面的,是令人愉悅的,是讓面對者提升理性的。而絕不是徒有占有和私享的那種齷齪。

一個傑出的藝術作品,不管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寫實繪畫,還是古典音樂大師的經典之作,無不被人贊之以美好之作。這些作品就是最典型的「美」中體現善良和理性的作品。而這種真正的因善而美的因素才是使這些傑作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神韻」作為一個亙古未有的藝術作品,全方位的體現出了綜合的「美」。「精彩、充滿神性、充滿生命力、讚不絕口、令人驚嘆」等等溢美之詞是觀眾觀看「神韻」之後的評價。

「神韻」的演出裡體現了美好、善良、正義、志向、德行。讓觀者體會到了感恩、欣賞、仰望,愉悅、積極等提升觀者精神修養的強烈感受。這才是古今未有的真正大「美」之作。

對於大法修煉者來說:「美」意味著「真、善、忍」。而具有這三種特性的行為是真正的美行,具有這三種特性的話語是真正的美言,具有這三種特性的思想是真正的美思,具有這三種德行的品德是真正的美德,這樣的句子還可以一直寫下去。

對於生活在常人中的我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以「真、善、忍」要求自己的一思一念和一言一行才是真正的最美大法修煉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