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有道——看古人的家規家訓

雨飛


【正見網2025年05月19日】

我曾結識一對母女,孩子讀高中了,母親很重視她,然而她們之間的關係卻十分緊張,常常相互抱怨,甚至大吵。母親抱怨自己為她付出太多,換來的卻是對立和仇視;孩子抱怨母親粗魯、霸道,不顧及她的感受,導致自己內心壓抑,生活和學習都充滿痛苦。

在當今社會,父母與子女關係不和諧是一個普遍現象,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人們常常把責任首先推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不懂事,不理解大人,不知道感恩。小孩來到這個世界時間不長,思想中缺少做人應有的正確理念,往往是因為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

由於政府的不良導向,學校搞應試教育,所有人關注的都是分數,只教孩子如何做題,卻不教孩子如何做人。孩子的大量時間被用來學習科學知識,即使有品德教育也常常是蜻蜓點水般的說教,起不了大作用。特別是社會環境惡劣,敗壞事物腐蝕著孩子幼小而脆弱的心靈,再有電子產品的助力,孩子很容易被教壞。

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品德教育則是重中之重。父母教育孩子要正心誠意,不要只為使孩子聽從自己,解決一時的苦惱,要想到對孩子的一生負責,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家庭教育要從小做起,怎樣教育孩子,拿什麼教育孩子,縱觀中華文明,五千年傳統文化內涵深厚,充滿智慧與力量,就是給孩子的最好教材。

然而自從1949年以後,中共對傳統文化大力破壞,傳統的禮教規範被定義為「封建」,在一波一波的政治運動中,「打、砸、搶、鬥、殺」以革命的名義成為新理念,迂腐、激進、暴力成為潮流,人們不再象過去那樣提倡道德修養、仁人愛物了,甚至還反對高素質,道德觀念整個反轉了,伴隨著各種變異思潮的出現,很多人不再具有傳統理念,不知道做人應遵守的準則了。這就造成很多家長也是缺少傳統教育的,自身也存在各種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會發現,孩子的毛病常常就是家長的毛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薰陶勝過千言萬語。與其傷透腦筋的尋找策略改變孩子,不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家長良好的思想與作風就是給孩子最誠摯、最有效的教育,體現著父母的「慈如深海」。在《禮記·大學》中講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要想治理好家庭、教育好孩子,家長首先要修好自身。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家族觀念很強,家族中人員眾多,然而古人治家有方,制定了思想深刻、具體細緻、切實可行的家規家訓,不僅針對孩童,更適用於成人,能使大家對自己有一定的約束,達到和睦相處、友愛互助。作為家庭教育的理論指導,家規家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顏之推在南北朝時期撰寫的《顏氏家訓》被後世稱為「家訓規範鼻祖」,全書共七卷,二十篇,涉及品德教育、家庭倫理、文學修養、為人處世等領域,是中國首部體系完整的家訓專著,被歷代學者推崇備至,視之為垂範子孫、家庭教育的典範教材。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等方面名人輩出,如註解《漢書》的顏師古、書法大家顏真卿、凜然大義的顏杲卿等。

《顏氏家訓》提倡多讀聖賢書,認為讀書做學問的目的是「開心明目,利於行耳」,在家庭教育方面希望家長成為子女的楷模,「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顏氏家訓》的經典名句很多,如「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巧偽不如拙誠」,「自古明王聖帝,猶需勤學,況凡庶乎」,「婚姻勿貪勢家」,「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等。

唐太宗李世民給皇子皇孫寫下了《誡皇屬》,包含讀書、修身、待人、敬老、盡孝、馭下等方面的道理,對普通人也有教導作用。《誡皇屬》中講到:「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耕夫。至於聽斷之間,勿先恣其喜怒。朕每親監庶政,豈敢憚於焦勞。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長,乃可永久高貴,以保終吉。先賢有言:『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我賊』。不可不察也」。

楊時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精通文史,能文善詩,他是尊師重道的典範,留下了「程門立雪」的學界佳話,一生清正廉潔、安貧樂道。他在《楊氏家訓》中講到:「勤儉者,起家之本,傳家之寶也」,教導家族中人務必勤儉,不要好逸惡勞。

歐陽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幼時喪父,家境貧寒,母親沒錢供他讀書,就用蘆葦杆在沙地上寫字、畫畫教他。他後來刻苦讀書,享譽文壇,成為文壇領袖。為了勸誡子孫努力讀書,提升修養,他寫下《悔學說》,希望孩子們能養成刻苦讀書的習慣,學會做人的道理。他的名句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理學家、哲學家,做官9年,講學傳道40多年,他創立書院、著書立說,晚年為訓示家族子弟創作《朱熹朱子家訓》,提出了家庭中的不同角色應具備的良好品格:慈、孝、仁、忠、友、恭、和、柔、禮、信。其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等為人處世之道被後世廣為流傳。

張廷玉是清代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他撰寫了家訓《澄懷園語》,其中講到:「一言一動,常思有益於人,唯恐有損於人。不惟積德,亦是福相」,告誡家人要謹慎言辭,多言不如寡言,不要有損他人。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家訓通過家書、日記等形式得以傳承,在讀書、修心、治家、處世等方面都有細緻的闡述,被他的子孫後代恪守,曾氏家族得以長盛不衰。「家儉則興,人勤則健,永不貧賤」,「家和則福自生」,「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學問無盡,不可自滿」,「骨頭要硬,姿態要低,心要存善」,「養心莫善於寡慾」,「不盼子孫做大官,只願做讀書明理之君子」,一句句苦口婆心的勸導體現了曾國藩對家人的愛護與期望。

經久流傳的家規家訓還有很多,大多體現了修己成仁的儒家思想。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修煉,治家有道可循,守護人之本性,善己達人,以求符合人理與天道,世間自有回報,上天亦會賜福,何患家庭不能和樂美滿!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