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7月19日】
古人云:「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來冥境,得玄即真。」就是說憑著「智」能悟到或認識到不同層次的景象。「智」來自於無限宇宙中,因此所認識或悟到的境界是真的。中國古人受到傳統文化和自身修煉的影響,心境是「寧靜」的,要達到「智」相對是比較容易,而現代人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尤其中國大陸集權統治思想僵化。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歪曲和摧殘。現代人要領略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與境界是要費一番功夫的。
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句曾提到「池塘生青草,園柳變鳴禽。」又如東晉名畫家顧愷之所作的山水畫中就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可見古人不僅深知環境保護與生態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且讓人們在恬靜、淡雅、飄逸的心態中進一步領悟到浩瀚宇宙深邃的境界,使人、生命、宇宙相通。
中國古典園林特意的通過「色、聲、香、味、觸」人們常說的五根,引入到無限內涵的空間意境中。通過對整體空間的塑造,絕妙的運用能觸動人感觀功能的要素,使人能獲得恬淡超脫的心靈。春夏秋冬時令之更替;雨雪陰晴氣象之變幻,都能改變空間和意境,或許在人們「修身養性」、「修煉」中使之更能體悟、追朔到不同空間不同層面,給人以不同的感知。
如承德避暑山莊中的南山積雪亭,將亭設在特殊的高位上,以觀賞雪景為最佳,而其煙雨樓是以在山雨迷濛中欣賞煙波浩渺的山莊景色為最佳。再如「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暖閣偎紅,雪煮爐鐺濤沸」;「日竟花朝,霄分月夕。」等等。寄情於時令、氣候變換上,四時皆予以淨化心靈,陶冶性情。
中國園林中巧妙應用「聽覺」感官形成一種特殊意境的營造,例如蘇州拙
政園的「聽雨軒」庭院,在園內的一角種有芭蕉,藉助雨打芭蕉葉的聲響來渲染雨景的氣氛,而在院內的池邊四周也培植了桂花、玉蘭、桃、竹等做為陪襯,這樣就更豐富了四季景色的變化。
拙政園留聽閣是觀賞雨景為主的亭子,亭的東面和南面兩側均臨水池,池內培植荷蓮,荷葉盡鋪池面,「留聽閣」即取其意於李義山的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每逢入秋時氛,秋雨連線雨滴打在殘荷之上,乍起秋風,在閣內把酒聽雨甚有詩情。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正宮東北角高地上的建築群,西、北兩面群山疊翠,近處則古松參天,每當風掠松林就發出瑟瑟松濤聲,萬壑松風即由此而取名。其有氣壯山河之陣勢,令人驚嘆。
上述意境是取用古松、芭蕉、殘荷受到風吹雨打所產生的聲響。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種意境經常引出古人抒發詩情畫意的感懷。在古詩詞中尤為多見。關於取用美麗色彩的變換,芬芳的花香,令人觸景生情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如承德避暑山莊離宮中的「金蓮映日」。拙政園的「金果園」等,通過金黃色的枇杷果,在碧綠寬大的枇杷葉之承托下所產生的效果而得名。又如在蘇州留園中的「聞木樨香」,拙政園的「雪香雲蔚」、「遠香溢清」等則是用各色桂、梅、荷等花香襲人而設計成的庭園景觀。
留園「聞木樨香」在建築物附近種植多株桂花,待到秋高氣爽桂花盛開,陣陣飄香使遊人留連忘返。故取名為「聞木樨香」。
拙政園「雪香雲蔚」是設在園中一小丘上,在四周種植多株臘梅,每當歲寒時節,鬥雪的臘梅最盛,花香與瑞雪交相輝映,使此處成為觀賞冬景的佳處。
留園中部的荷花池,池南即為遠香堂,夏季荷花盛開時,陣陣清香隨微風飄拂到廳堂內外,沁人肺腑。遠香堂取意於「遠香溢清」,夏日在此消暑,實乃人間仙境。
上述所提到的景象中所培植的花、果均為家常美食,桂花糕、梅酒、枇杷果、蓮子羹、松籽等等。當人身處佳境又品賞自然美食定會別是一番滋味。
唯有中國古典園林能將色、聲、香、味、觸人之五根通過超脫的綜合技藝,提供給人們觀賞、品味,陶冶身心繼而提升至更高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