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8月29日】
古人云:德者才之帥,才者德之資。可見德與才是不能偏廢的。
如果一個人有才無德,大家是不歡迎的。其實這種才不過是獲取私利的手段罷了,不能算作真正的才。
有德無才的人呢?我們認為也是不存在的。為甚麼呢?
首先,衡量好壞的標準絕不是人中的老好人。因為老好人肯定不是一個君子。君子至少是善惡分明的,是能夠使人肅然起敬的,對邪惡是有震懾的。
其次,人受到利益的觸動是可能改變的。有這樣一個幽默:一次,邱吉爾應邀去廣播電台作演說。他攔下一輛計程車,對司機說 :「英國廣播電台。」「很抱歉,我沒空。」司機說,「我要趕回家收聽邱吉爾的演說。」 邱吉爾聽了很高興,立刻掏出一英鎊給司機。司機也很高興,說:「上車吧,去他的邱吉爾。」 可見,沒有真正的考驗是很難判斷好壞的。
再有,我們看到古代的很多民族英雄、愛國將領,都是很有才學的,都不是白丁。為甚麼呢?古代的才學就是傳統文化,即神傳文化。裡面講仁義、講善良、講氣節等。對人佛性的堅定起很大的作用,因為神傳文化,當然是帶有佛性的。接受這樣的文化,有這樣的才學,能沒有德嗎?現在的知識分子信仰科學的,就未必有德,因為裡面沒有堅定你佛性的文化嘛。所以古人講的「才」是正統的文化。一個人想有德,必須有正統的才,否則,這個德是不會穩固的。
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德才兼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