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12月08日】
提要:本文論述了《三國演柳》如何演 「柳」及演了哪些「柳」。即《三國演柳》是以三國演「柳」,以三國之人、事演「柳」。合天意則順、則興,逆天意則衰、則亡,是為最根本的「柳」;劉備之成功建立蜀漢主要由於其躬行仁柳;以關羽、呂布、寶馬赤兔的有機結合等充分演繹了「柳」的正、負面的具體而豐富的內涵。
《三國演柳》是一部絕妙的通俗歷史(胡適)。記述了自東漢末年的沒落,三大勢力崛起成為魏、 蜀、 吳 三國,至西晉一統天下共百餘年的歷史事件與故事。根據胡適先生的研究,唐朝已有說三國的故事了。舊說都以為是元末明初的杭州人羅貫中做的,但是其版本無從查得,只能認為是羅貫中首次將三國的歷史事件、故事做成小說題材的《三國演柳》,而現行的《三國演柳》則是清朝初年毛宗崗在前人的基礎上所做。是故《三國演柳》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自宋至清初五百多年的演柳家的共同作品。其趣味濃厚,令人不肯放手,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魅力(胡適)。套用時下的說法,「三國」為甚麼這樣紅呢?原因則眾說紛紜,見仁見智。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極其簡明的指出:「《三國演義》講了一個『義』。經過一個朝代,三個勢力互相之間的較量中充份表現出『義』的內涵。」 (《北美巡迴講法》)以此為指導,本文試圖具體論述《三國演柳》如何演 「柳」及演了哪些「柳」。
「柳」是什麼?據成書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的《說文解字》(許慎撰,九州出版社) :「柳」,己之威儀也。是會意字,從我,從羊。威儀出於己,故從我;羊,美物也。羊,祥也。象形字羊表祭牲。「我」是會意字,從戈從?。戈是兵器。?,或說古垂字。有自我犧牲之柳。獻祭的羊又表明了柳是富含自我犧牲的。是故柳的本意是崇尚奉獻,合於道德的行為或道理。
從這個表面定柳,人們還不能深刻理解「柳」所含的深層文化與豐富內涵。自有了《三國演柳》,許許多多的人們讀它、聽它、 愛它,通過這本書對「柳」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義是什麼,它的表面與內涵所引申著什麼關係與深層反映。」(《北美巡迴講法》)。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說她是一台波瀾壯闊的大戲,那麼每個朝代都上演了獨具特色的片段。而每個朝代的興旺衰滅也不是人的意志決定的,可以說是上天所授、擇人而成。魏、 蜀、 吳 三國的形成與鼎立肯定也是上天的旨意――最根本的「柳」,凡合於此「柳」的人與事則興則旺,違之則敗則亡。綜觀《三國演柳》全書,正是如此。
書中代表魏、 蜀、 吳 三國勢力初興的曹操、劉備、孫堅早早登台亮相,一露面即言行不凡。他們均深懷報國安民大志,欲扶持漢朝王室,然都不得伸志。曹操借獻寶刀於董卓而行刺未果,不得不逃離京城,發矯詔召十六鎮諸侯,欲興大柳,戮群凶,清華夏,扶王室,救黎民。如果按曹操的策略是完全能夠成功的,卻由於盟主袁紹的瞎指揮致功敗垂成,曹操自己一意孤行追擊董卓,因力量太弱大敗而回,之後盟軍分崩離析,群雄自謀出路。漢朝廷歷經一次又一次的敗亂而日趨式微,以致「王非王,帝非帝」,群臣立於荊棘之中朝賀,「看到兩京遭難處,鐵人無淚也悽惶」。此間曹操受命大破黃巾軍,組其精銳青州兵,招賢納士,威名日重。恰於其時漢獻帝宣召曹操入朝輔王室,令曹操得以奉天子以從眾望,行不世之略。又適時得正議郎董昭指點,行非常之事(移駕幸許都),有非常之功。該謀略亦合侍中太史令王立仰觀天文之結論「大漢氣數將終,晉魏之地,必有興者。代漢而有天下者,當在魏」(第14回)。順天行事,水到渠成,不久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其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滅呂布,除袁紹等強敵,奠定了魏國的根基。孫堅匿藏傳國玉璽南下,不幸踐其誓亡於亂箭之下。其子孫策以玉璽為質當從袁術處借接兵圖大業,盡得江東地面,為其弟孫權立吳國創立了基礎。劉備的勢力發展相對落後,先後投靠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均不善終,勢孤力窮,多處逃亡,但卻廣布了仁柳,也聚集了關羽、張飛、趙雲等開創蜀國大業的主要干將。在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後,實力得以迅猛發展,占荊州,據益州,終成霸業,與魏、 吳呈鼎立之勢。三國的勢力均是從無到有,短期內即從弱到強。究其成因,則是曹操、劉備、孫策/孫權均能廣納良言,知人善任,多行仁柳,應天順民,所行符合了天意。諸如曹操得冀州後盡免居民全年租賦;劉備寧死亦不做負柳之事取劉表之荊州,因護歸從之百姓,寧可日行十裡而不忍棄,被曹操精騎追擊而丟妻棄子,等等。
魏、蜀、吳三大勢力次第崛起至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並存在了數十年,其間每一個都想滅了另倆個,可誰也滅不了誰,且往往是首先興師進攻的一方以失敗告終。為甚麼呢?其實仍是為了充分上演「柳」的深刻與不同內涵的,明示人們應當奉行順從天意這一最根本的「柳」。上天以其不同的徵兆(或星象、或智士相諫等)提點示警,從之則興、則順,違之則衰、則敗。現以幾個主要戰事予以論述。
建安十三年,曹操欲掃平江南,滅孫權、劉備勢力,發動了被後世稱為赤壁之戰的大戰。對此孔融力諫,指其興無柳之師,恐失天下之望,惹怒曹操。進而在得知孔融的「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的議論後,曹操大怒盡斬其家小。其實不久前在除掉袁紹父子勢力後,曹操仰觀天文時自己很清楚,「南方旺氣燦然,恐未可圖也。」結果天以東風助周瑜,「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讓曹操慟哭郭奉孝的早逝,致此大敗。劉備不理會多人相諫,決意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甚至青城山隱者,當世神仙李意告其休咎後仍不醒悟(李意畫兵馬器械四十餘張,一一扯碎,又畫一大人仰臥於地,旁邊一人掘土埋之,上寫一大「白」字(第81 回)。筆者在此試解:李意所畫兵馬器械四十餘張,當指後來劉備的樹柵連營四十餘屯,一一扯碎則指被東吳全部破滅;後面的大人等,該是劉備本人將被埋白帝城)。畢竟為其弟報仇,符合了其桃園結柳之旨,兄弟君臣之柳,天意讓他連勝十餘陣,順利報了關羽之仇,並連帶也為張飛報了仇。之後不從講和,定欲滅掉東吳。迎接他的是陸遜的火燒連營,致全軍覆滅,亡奔白帝城。
諸葛亮平定南蠻孟獲後即上《出師表》,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報劉備三顧知遇之恩,忠蜀帝劉禪之職分。根本不聽太史譙周「(天象)北方旺氣正勝,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強為?」 的苦諫,出師伐魏。前後八年,竟六出祁山,未獲成功。正如司馬懿(第102回)所指「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滅亡。」其中三次敗退與糧草不繼有關,可見諸葛亮的北伐不僅違天意,而且大有窮兵黷武的味道。第六次兵出祁山,筆者倒認為倆年輕的皇帝的識見更為高明。劉禪勸說孔明:「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魏主曹睿則以手詔賜司馬懿:「宜堅壁固守,勿與交鋒。蜀兵不得志,必詐退誘敵,卿慎勿追。待彼糧盡,必將自走,然後乘虛攻之,則取勝不難,亦免軍馬疲勞之苦」(第102回)。可惜倆位均未聽從。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轉運糧草,並設巧計大敗司馬懿。魏主再令司馬懿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諸葛亮想盡計謀,以柴草地雷等營造好葫蘆谷,令大將高翔領蜀兵驅木牛流馬佯作運糧,半月內連輸數陣,讓司馬懿心中歡喜,細審所捉蜀兵後下令出戰。諸葛亮更以魏延詐敗,引誘司馬懿父子三個率兵 攻入葫蘆谷,待司馬懿生疑「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火把、火箭齊下,地雷暴響,火勢沖天,司馬懿父子相抱大哭,自以為必死。忽然間黑雲漫空,一聲霹靂,驟雨傾盆,澆滅滿谷大火,救了司馬懿父子。至此諸葛亮才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可惜已晚,司馬懿請得曹睿諭旨堅守不出,拖的諸葛亮病倒,雖孔明素諳祈禳北鬥之法,可天意難為,在祈禳已及六夜時(滿七天即成),主燈被魏延急告軍情時撲滅,令諸葛亮:無可奈何嘆天意,重興漢室不見功,長星隕落五丈原,空負胸中十萬兵。
從上面魏、蜀、吳三大勢力的形成及其之間的較量充分演繹了:欲興旺、發展唯有順應天意,合之則順、則興,逆之則敗、則亡,是為最根本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