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扇」結緣

貝玉


【正見網2009年01月16日】

扇子在中華文化上,源遠流長,自上古時期出現後,隨著朝代的發展,其功能由最初的障面、遮陽擋風、納涼,逐漸形成了以在扇面上題詩作畫為核心的扇子文化。在扇子上作畫始於三國時期。唐人張彥元《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主簿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滴上一個墨點, 他就順勢畫成了一隻蒼蠅,雖不美觀可也藏拙。魏晉時期在扇子上題詩作畫開始流行,並且在以後諸多朝代盛行不衰。

相傳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在扇子上題字而見於記載的第一人。《晉書・王羲之傳》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王羲之來到紹興,見一老婦拿著十多把六角竹扇在市場上賣。王羲之心生憐憫,問道:「一把扇子多少錢?」老婦回答道:「二十文。」王羲之取出筆來,在每把扇子上題寫了五個字,並告訴老婦說:「你賣時就說是王右軍所書,可以賣一百文。」將信將疑的老婦將帶有題字的扇子拿到市集上,眾人爭相搶購,一掃而空。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座「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之處。

隋唐兩代,扇製品已相當精美,而且花色品種很多,扇子更加為人們所喜愛。當時流行於世的主要 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唐朝太宗皇帝書法很有名,他曾在端午節時,親筆書扇賜予近臣。根據《唐書》記載,在端午節期間,扇子不僅用來賜予活著的人,而且還被用來追薦死者。在唐朝之後的宋、明、清朝也都如此,在扇面上題字作畫也十分流行。

由此看來,扇子,就如長袍、山水畫……,或像「孝、「義」、「信」……等等這些德行一樣,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中的一個重要角色。除了是人們夏日納涼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文人雅士、婦女手中的裝飾品之外,還是評彈、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的道具呢!想想:「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瀟洒與自信;「揖讓月在手,搖動風滿懷」的貼切與韻致,在在刻畫出扇子在五千年悠久的歲月中,所積澱的實用與優雅閒適的文藝風貌。

近日神韻全球巡演所造成的轟動與震撼,從諸多的反饋中可以得知,這台超高水準的藝術呈現,為所有有緣的觀眾開啟了觀天之門;為所有有幸的生命展現了天工造化。

許多人特別喜歡《喜迎春》這個節目裡,舞蹈演員手中的扇子,搖曳生姿,變幻莫測的成了朵朵鮮花。也有很多人心頭馬上領悟到一切從「善」開始;「善」是一個要不斷送出去的禮物;要會反思自己,怎麼樣對別人有一顆善心,你不能期待別人對你好而你對別人不好……等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看著這些激動而真情流露的表白,讓我聯想到神傳漢字,字音相同的深層妙用也在於此吧。「扇」是中國人的日用品、裝飾品,幾乎是隨身攜帶而成為一種文化特色。「善」是人先天的本源真性,充塞於人的心靈深處直抵每個細胞的微觀,只是經過紅塵濁世的污染,早被掩埋殆盡,如今的人們已被私慾蒙蔽了良知與善念。

而這歷史悠久的扇子,今天,在神韻舞蹈演員的手中揮動、擺弄得洒脫自在、掌控如意。跳著跳著,霎時清風徐來,你感到善化了周遭的污濁;舞著舞著,倏乎萬花齊開,你覺得善解了心頭的不快。我想,神韻的舞蹈演員,是在藉著輕盈似羽的舞步和似花非花的奇扇,在舒張緩摺中,在收放自如裡,輕輕的把你身上萬載堆積的塵垢拂除,千年沾染的不潔撣掉,顯露你的真純本性。並悄悄的將善心、善念、善意不斷的散發、揮灑與輸送。

在行雲流水的酣暢節奏中,在飄逸出塵的摺扇開合裡,使這些有緣的眾生,結下善緣、種下善果、重拾善性!就這樣,在「扇」、「善」交映的祥和中,讓這些有緣的觀眾,不知不覺的「喜迎」生命之「春」哪!藉著編舞,神韻巧妙的將上天寬廣的胸襟,慈悲的召喚溶入一舞一劇、一歌一詞深厚的內蘊裡,敲醒沉迷的心靈,清除變異的觀念,導正敗壞的言行於無形之中!

由此又想到本省婚嫁習俗中,有這麼個規矩,新娘拜別雙親上了禮車,車子起動那一刻,必有一個動作:將手中所持的扇子,悄悄的丟棄在家門前。因為閩南語的「扇」和「姓」發音相同,從此在本姓前冠上夫姓,表示從一而終是也!而其本意,取的也是兩字同音的「音」緣,而成就一段美滿的「姻緣」啊。有道理吧。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5708)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