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4月23日】
人老了,就愛回憶往事,就有許多心願要了卻。鄰居張奶奶最大的心願是在有生之年去看看她兒時生活過的地方――天安門。那裡有她童年的記憶,有她曾經居住過的四合院和天安門廣場上美麗的花園。
邪黨建政前,天安門並沒有什麼廣場,有的都是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張奶奶一家人就住在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西邊,具體在什麼地方,老人只能說出地名,卻說不出具體地點。張奶奶只記得離家不遠處有一個南北走向的花園,花園外圍各有一排枝繁葉茂的大樹。
園中奼紫嫣紅的鮮花,伴著丁香和臘梅的芳香,沁人心脾。鬱鬱芊芊的草地上,蛐蛐、螞蚱等各色昆蟲時隱時現,吸引了無數孩童的目光。其中有一種綠色的、身子長長的叫扁豆勾(音)的螞蚱是孩子們最愛抓的玩物。花園裡還有書攤,有現場製作糖塊和棉花糖的小攤,都是孩子們流連之地。張奶奶童年的身影就時時倘佯在這美麗的花園中。鮮花的芳香留駐著老人永生的思念,童年的歡樂在這裡釀成一首經久不衰的歌曲,在老人心中留下了永不衰退的記憶。
老人知道我去過天安門,多次向我追問:天安門廣場上是不是有個花園啊?可在我的記憶裡,天安門廣場既沒有花園,也沒有住家,只有大墳包那裡曾經有過人家。於是告訴老人:「現在那裡已經沒有人家了,幾年前就都被拆了,建成了被人們稱為大墳包的中國大劇院。」但老人慾回故裡的思緒始終不斷,只因年老出行不便而未成行。直到有一天,她當年的鄰居寫了一篇文章,回憶她們居住的小院裡鄰裡和睦相處的快樂往事,提到了那個小院的歷史變遷,老人的心願才有所釋然,但仍希望有一天能親自去看看。
現在知道,邪黨早在1949年剛剛竊取政權之初,就在為日後在天安門廣場鎮壓人民掃清障礙 ,把天安門地區的百姓陸續趕出了美麗的家園,對天安門地區進行了肆無忌憚的破壞性的改造。老人當年的家就是現在的邪黨大會堂所在地,在歷史上叫作「前府胡同」,一九五零年被邪黨侵占。
其實,張奶奶一家並不是北京人。國民黨執政時,對百姓的戶籍管理很寬鬆,就像現在西方社會一樣,想住在哪裡就住在哪裡,非常自由。當年張奶奶的父親只因朋友一句話:北京那個地方可真好啊!就舉家來到了北京,直奔天安門而去,住在了前府胡同。據老人們回憶,前府胡同是個很大的胡同,裡面的小院錯落有致。天安門地區象這樣的小胡同和四合院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平民百姓的樂園。那裡曾留下過人們悠閒漫步的腳印,孩童天真嬉戲的笑聲,北京人匆忙的身影和平凡的生存方式。胡同裡也時而飄出幾聲叫賣的吆喝,透著清脆、悠長的韻味,迴蕩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那林立的店鋪,隨處可見的北京小吃,都深深吸引著每一個過路的人。張奶奶當年放學回家,也少不了要光顧這些小店,買上自己喜愛的食品。那物美價廉的美食至今仍令張奶奶回味、垂涎。但邪黨建政之初,張奶奶一家又搬出了北京,那段美好的童年時光就成為永遠的回憶了。
然而,當年那個小院中純樸的民風和難忘的往事,還深深銘刻在老人們的心中。小院裡的人們也見證了天安門歷史的變遷,親歷了兩種社會制度兩重天的反差。小院裡居住的幾戶人家都是鐵路和郵局的職員,他們都有很好的收入和待遇,鄰裡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相處,家家都生活的幸福美滿。只有張奶奶的那個鄰居家,省吃儉用過日子,積攢下了一些錢財,買下了房子。但好景不長,1949年邪黨執政後,那戶人家剛買下的房產就被邪黨強行剝奪,還被定成了地主。那個鄰居只因對別人講了句實話,說她家的房產是省吃儉用積攢下的錢買的,就被打成了右派。而張奶奶一家也飽嘗了二十多年右派的悲慘生活,受到了政治、經濟上的雙重迫害。我終於明白了,老人如此眷戀天安門廣場上的花園和她的故裡,不僅僅是因為每個人都曾擁有過的思舊情懷,更是因為老人在邪黨建政後的悲慘遭遇,形成了今昔強烈的對比,這才是老人對往昔無限眷戀的情結所在。
古人有《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大概就是上天有意留給今人的對照吧。一個小小的鄉校,子產都不肯給毀掉,為的是留給百姓一個自由說話的空間。在共產邪黨統治下,大肆摧毀了百姓賴以生存的家園,還不許百姓說話;把千百年來人民自由棲息的土地變成了血腥鎮壓人民的屠宰場和人間地獄:1989年六四、1999年鎮壓法輪功,2001年製造「天安門自焚」等一系列鎮壓人民的暴行,使天安門廣場籠罩在紅色恐怖之中。天安門有了廣場,卻再沒有美麗的花園。沒有小草,沒有花香,沒有一棵可以供百姓乘涼的大樹,也再沒有任何可以令人留戀、歌頌、讚美的語言和寸土。有的只是天安門上空「鴻雁于飛,哀鳴嗷嗷」和世人悲憤的記憶,以及對天滅中共的企盼。天安門今昔對比真是兩重天啊!今年邪黨執政、盤踞天安門已經六十周年,蒼天有眼,能讓邪黨繼續逞惡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