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健康成長(二十六):細心觀察 認識事物

金蓮


【正見網2011年02月01日】

典故「青牛紫氣」出自於關令尹喜拜老子為師的故事。據漢朝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漢朝劉向《列仙傳》也說:「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 南朝宋人裴?《史記》「集解」引《列仙傳》:「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勝實,莫知其所終。亦著書九篇,名《關令子》。」

尹喜是西周朝中的一位大夫。他學富五車,精通曆法,尤其擅長觀察天象,根據天象的變化能預知世間大事未來趨向。周昭王二十三年,他預見國家將有戰亂,便辭去大夫官職,請求擔任函谷關令,以便靜心修道。

尹喜擔任關令後,在函谷關旁邊修建了一座草樓,每天在這裡觀察天象。一天夜晚,尹喜在樓觀上觀察到東方紫雲聚集,狀如飛龍,由東向西而來。他非常驚喜,預知將有大聖人從函谷關經過。於是,尹喜就傳令守關士兵,如有奇異人士過關,立即稟報。過了不久,守關士兵果然見到一長須如雪,紅顏大耳,雙眉垂鬢,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青牛悠悠而來,這就是老子。

老子本在東周朝廷擔任守藏史,主管圖書典籍。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周王朝逐漸衰落,老子預感到,將來會發生戰亂,便辭官不做,騎著一頭青牛,離開京城向西而去,不日到了函谷關。

尹喜得到守關士兵稟報之後,趕忙出門相迎,並把老子留下來。尹喜對老子說:「我觀察天象,看見紫氣東來狀如龍蛇,知道聖人將要西行,所以掃路焚香、沐浴淨身,在此恭候多日,希望聖人收我為徒。」老子知道尹喜與自己有緣,見他心地慈善,氣質純清,可以修成正果,便與尹喜一起入關。隨後,尹喜焚香叩首,行拜師大禮,做了老子的弟子。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之後,尹喜請他留下著述再走,於是老子融靜修、服藥、畫符之效為一體,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取名為《道德經》,又名《老子》,並對尹喜說:「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之後,老子騎著青牛飄然西去。從此,在道教的眾多神仙中,老子成了「神仙第一家」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走了以後,尹喜辭去官職,終日研修《道德經》,品出其中意蘊,悟出真諦,亦修成大道,成為文始先生無上真人。尹喜成仙之前,來到老子故鄉,把自己的軀體留在這裡,讓自己的魂靈永遠守護老子的家門,以報答老師傳道教誨之深恩。

尹喜通過觀察天文,知道大聖人將從關上經過。老子過關,他留下老子,並拜老子為師。老子走後,他潛心修煉,終成大道,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修煉人需要觀察,常人更需要觀察。古今中外科學史上許多著名人士就是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而取得發明發現重要成果的。我國古代著名科學家陶弘景通過細緻的觀察,發現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裡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的事情。英國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童年時代,對各種事物都喜歡仔細的觀察,而且都力圖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清楚。在狂風席捲沙石的時候,牛頓會獨自一人在街上逆風行走,或隨風前進,他要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到底有著何種本質的差別。作為當今父母,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應注意引起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教會孩子觀察事物的方法,引導孩子盡力透過事物現象看到事物本質,讓孩子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我在孩子小時候,就注意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孩子喜歡動物,我就從觀察動物入手,讓他們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角度去比較動物,感知動物。比如,我讓孩子觀察貓和狗的異同,他們觀察後,既從外形上比較,也從聲音上比較,還從對人類的功用上比較:貓的面部略圓,狗的面部呈三角形狀;貓的眼睛大大的,瞳孔的大小會隨光線的強弱發生變化,狗的眼睛沒有貓的眼睛大,瞳孔也不會隨著光線的強弱而發生變化;貓的四肢較短,狗的四肢較長;貓比狗行動更敏捷,更加善於跳躍;貓的鬍鬚比狗的鬍鬚更突出;它們的叫聲也不一樣,貓的叫聲是「喵――」,狗的叫聲是「汪、汪、汪」;貓會打呼嚕,而且聲音特別大,狗不會打呼嚕;它們的耳朵聽聲音和鼻子聞氣味都很靈敏;它們都是家禽,都是人類的好朋友,但貓主要用於抓老鼠,狗主要用來防盜,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可以用來打獵等。

通過這樣比較觀察後,孩子們不僅能口頭講述動物的形貌,而且還善於用筆頭描寫動物的特徵與活動。女兒在讀小學時對動物曾有這樣的描述:

一天下午,我在舅舅家細緻的觀察小貓,看完之後就逗它玩兒。正在這時,院裡忽然響起了弟妹的喊聲「姐姐,我們在舊糧倉裡抓到了一隻大老鼠!」我馬上明白了他們的意思,抱起小貓,得意的來到後院的舊糧倉。

老鼠被關在一個廢紙簍裡,眼睛像閃亮的珍珠綠瑩瑩的,鬍鬚又直又長,當它看到我懷裡的小貓,竄的更厲害了,弄的紙簍都不停的搖晃。為了讓小貓充分施展威力,我們找來一個大紙箱,費了好大的勁,才把貓和老鼠塞了進去;怕它們跳出來,又把蓋子蓋嚴。然後,我們在一邊側耳聆聽。

我們都以為裡面會傳出激烈的搏鬥廝打的聲音,紙箱也會不停的搖晃。然而出乎意料,一切都是那麼安靜,靜的讓人萌發奇怪的念頭:難道他們講和了?還是被紙箱的異味熏昏了?我們忍耐不住了,打開紙箱看,阿!眼前的情景真讓人哭笑不得――它們誰也不敢動。如果你繞箱子走一圈,簡直就像參觀動物標本。

這時,不知誰小聲笑著說:「這貓兒不會抓老鼠。」頓時,我抄起一根木棍,使勁捅了捅小貓,想讓他向老鼠發起進攻。不料,它卻尖叫一聲,像被粘住了似的,站在那邊一動不動。這一叫驚動了那隻老鼠,它猛的竄到小貓背上,狠狠的咬了一口。小貓痛的「嗷嗷」直叫,一溜煙跑回了家裡。老鼠也在大家的忙亂之中逃回了老窩。我不禁納悶兒:「這事兒可真新鮮。捉老鼠是貓的天職,這貓怎麼反被老鼠咬傷了呢?」

一個小學生能把動物的形貌、情態、行動等描述的這樣逼真,這樣生動形像,如果沒有細心的觀察,沒有具備較強的觀察力,是難於表述出來的。

我還注重引導孩子觀察人物,首先從觀察人物的面貌開始。我們知道,認識人的面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成年人,要把一對孿生兄弟分辨清楚,也必須抓住各自的特徵,否則將會混淆不清,這表明認識人的面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年幼的孩子通過與父母、與親人、與熟人的反覆接觸,反覆觀察,就能夠較容易的將不熟悉的面孔排除在熟悉的面孔之外,這說明孩子識別人的能力已達到一定的水平。根據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特點,我讓孩子由易到難的觀察人物。孩子幼小時,讓孩子觀察人物的面貌特徵,讓他們能把經常接觸的人分辨開來。大一些的時候,讓他們觀察人物的面部表情,以體察人物的喜怒哀樂。當孩子有一定知識的時候,就讓他們觀察人物的行動,以此來判別人物的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心理活動等。這時候就需要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如果孩子能合理的進行聯想和想像,就會使自己的觀察插上翅膀,打開自己的思維,開闊自己的眼界。

兒子在一次考試失利後,心情十分鬱悶,顯得有些消沉。在他觀察到一個身殘志不殘的盲孩兒後,進行了對比聯想,重新煥發了青春奮進的輝光。對此事,他曾有這樣的記述:

那年七月,酷熱的天氣像一個陰險的小人,攪的我本身就因小考失利而苦悶不堪的心情更加煩躁不安。面對嚴酷的事實,我灰心喪氣,開始自暴自棄,終日無所事事,把自己沉湎於《七俠五義》、《依天屠龍記》之中。我過的如此頹廢,令父母頗為擔心。於是父親就讓我一個人出去散散心,排排胸中的悶氣。

第二天一大早,我漫無目地的遊蕩在小河邊上一條林蔭道上。我慢慢的走著,忽然聽到一陣虛虛實實、斷斷續續的聲音。我不由的奇怪:這麼大清早,是誰在干什麼?於是,我循聲向前走去。這時,一幕令人感動不已的場景展現在我面前:一個看上去和我年齡相仿的瘦小盲孩兒,一面用手摸著盲文,一面大聲朗讀著課文。雖然他發音並不十分標準,讀的也不甚連貫,但可以看出是盡了最大努力的。

我頓時覺的心頭一震,悄悄的退了回去。一個盲孩兒,面對失去光明的殘酷現實,不但沒有被命運的不公所嚇到,反而搏擊於學海的浪峰,真正的把握著自己的命運;而我,一個體格健全的人,僅因一次挫折就畏縮不前,自暴自棄,與盲孩兒相比,我是多麼的渺小!

從那以後,我的生命像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的學習也有了明確的目標。每當遇到挫折,或是心想偷懶時,腦海中便浮現那盲孩兒在盛夏裡苦讀的瘦弱身影。一個聲音在告訴我:盲孩兒能做到,難道你還不行嗎?這使我忽又翻然醒悟,鼓足勇氣,從容面對挫折,克服自己的惰性。

父母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我們除了讓孩子觀察自己熟悉的動物和人物外,還注意把孩子帶到野外去,讓他們融入到浩瀚的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觀賞美麗的風光,仰望藍藍的天空,眺望高高的群山,觀察草木的榮枯,觀看昆蟲的成長等等,這就激發了孩子積極觀察願望,培育了孩子百折不撓的探求精神,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開闊了孩子的眼界,這為他們後來的學習和研究都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師父說:「全宇宙的神都在瞪著眼看著,無量無計的神都在看著這小小的地球,注視著每一個生命的一思一念。他們的眼都不捨的眨一下,不願錯過一瞬間,人的一念都不想放過。在這個期間,我講這些就是告訴大家,要冷靜的、更加明確的知道你們現在在做什麼。無論做什麼事情,大法弟子都得把證實法放在第一位。」 (《二零零三年亞特蘭大法會講法》)

站在人的角度上看,宇宙中的神神通廣大,明察秋毫,所謂「三尺頭上有神靈」;「神目如電,暗室虧心」是也。然而即使這樣,神們還要細緻觀察,瞪著眼看著這小小的地球,注視著每一個生命的一思一念。他們的眼都不捨的眨一下,不願錯過一瞬間,人的一念都不想放過。更何況人呢?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重視對孩子觀察力的培養,引導孩子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教會他們觀察的方法,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觀察自然和觀察社會的機會,讓孩子在觀察中認識事物,了解社會,積累經驗,豐富知識,在父母營造的良好環境中茁壯成長。

(待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