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之蛛絲馬跡

細雨


【正見網2011年02月27日】

納西人喜依山傍水而居,至今瀘沽湖、麗江拉市壩子的居民都沿襲了這個特點。其實麗江壩子的居民也不例外。麗江壩子原為一個湖,最早的居民沿山腳和湖濱之間地帶聚居。白沙、龍泉、大研鎮的部分地勢較高的區域為當時重要的聚居區。而壩子的中心區域則為湖體。

在木氏土司的時代,曾經發動當地百姓疏浚湖水。疏浚的出水口在壩子東南部,全壩子最低處,納西地名叫「巴臥」,漢譯「青蛙聚集的地方」。疏浚之後,露出大量的可耕地。木氏土司就分給了當時的納西子民們。所以壩子中心較低洼區域的傳統村落,無一例外,都是湖水疏干以後的第一批居民點。比如黑龍潭以西約四公裡處有一個大居民點,當地人稱「律赫」,漢譯為「湖中心」,現漢名「中海村」。該村頭有一顆古皂角樹,直徑近兩米,據說就是最早建居民點時種下的,至今猶在。該村東面約半公裡原有一沙丘,「啥高臥」,漢譯為「沙丘」。該沙丘高出周邊農田約二十米,現已變為水庫壩體一部分,傳為疏浚之前木氏土司的釣魚台。

按常理,既然壩子中心原為湖體,疏浚區域應該沒有更早的人類活動遺蹟。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我母親講,她曾見過有人建房挖地基,在地下以一米多處居然挖出成片卵石鑲嵌的地坪。她還講挖河的時候,曾挖出碳化了的大樹根,估計是很早以前樹木的。我有一個鄰居七十多歲了。他講曾在青龍河西面參加開挖排洪渠的時候,在地下兩米處挖出成層成帶的瓦片和碗片。我的侄子也講,至今在青龍河以東的農田區域耕作層中見有碗片廣泛分布,有些碗片質地細膩,與現代的瓷器相當,但花紋風格迥異。我小時候,也曾數次見過離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挖出一窩一窩的古貝幣。這些貝幣表面已明顯風化,但是形狀完整,背面的穿孔仍十分清楚。以前這些區域肯定也有人居住,也有樹木生長,但顯然是在變為湖之前的事啦!

我不是學考古的,但這些遺蹟,還是令我想起了「大洪水」的傳說。根據納西經典《東巴經》記載,大洪水發生之前,「人類的惡行污穢了山川,污穢了大地」,上天用洪水懲罰人類,結果納西先民也差點絕種。今天的納西人和其他周邊的一些兄弟民族,是先祖「崇仁利恩」與天女婚配重新繁衍起來的。

如果這一切是真的,今天納西土地上似乎又在重演「大洪水」來臨之前的那一幕了,危險哪!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