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 拾珠璣】厄台記 (曾鞏)

幸紫


【正見網2011年05月03日】

【白話試譯】

淮陽南邊有個地方叫做厄台,我詢問當地父老命名原由,他們說:「因為這兒是孔夫子當年在陳蔡被困、絕糧三日之地。」

自古以來,天地間倆相交好安泰通達,就必先面臨險惡困頓的局面;日月二星欲顯現光明亮眼,就必先經歷晦暗時期。假設天地不曾先遭遇兇險,安泰時萬物又怎能體會它那盛美之德呢?倘若日月不曾先呈黯淡,萬物又怎麼會察覺此刻的明亮特別耀目?

世間達到極致的聖人,誠如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也是如此。堯帝晚年曾遭遇洪水泛濫之災,帝舜曾遭受家人聯手填井、燒米倉等事陷害之苦,大禹遭遇父親鯀,因治水不當被處死的災禍,商湯曾遇疆土久旱的困厄,周文王曾處在被幽禁凌裡的困境,周武王曾受到伯夷、叔齊的譏諷,周公曾被管叔鮮、蔡叔度誹謗,孔子曾在陳蔡遇上絕糧之難。

哎!聖人承繼了千古以來的美善之德,豈會以保全一己之身為前提呢?正因為他們知道,人必須配合天地運行的大德,但不能逃脫掉天地否極泰來的定數;他們的德行光輝,能與日月之明相提並論,可卻無法違背日月先晦後明的定律。只有安泰而不遇兇惡,怎麼能彰顯聖人崇高的心志呢?一生一世盡現光明而不遇晦暗,又怎麼能烘托聖人之道呢?所以孔子被困在陳國時,仍一如往常般的為弟子講誦義理、弦歌不輟。當陳蔡的軍隊重重包圍他們、列縱隊在外駐守時,孔子依然怡然自得的侃侃而談,甚至美言這次面臨災難是幸運的。有人說:「君子不遭受困頓,就無法成就偉大的功業!」果然有道理啊!在身沒之後的今日,他們的道德操守依然日益聖潔光耀。所以往後教化昌明之君主,總是不斷的給他們授爵冠上封號,並祭祀他們。他們這些開創先河的道德展示,歷久彌新誠然可信哪。

啊!至聖先師孔子在朝作官的時候,人們沒有面臨兇險;而當他唏世不出時,人民就難保安泰通達了。雖然處境兇險只是一時並非一世,可安泰狀況卻能夠維持萬世於不墜。這就是為什麼後代君王皆了解我們至聖先師立身處事之道的美好,是因為若舍道不用,則國勢必落後,善加珍視運用,則國運昌隆;深習其道,能使人氣質尊貴,敗壞其道,則會招致滅亡。夫子的道義正理,盡善盡美之處在此,還有什麼困厄可言呢?

【原文】

淮陽之南地名曰厄台,詢其父老,曰:夫子絕糧之所也。

夫天地欲泰而先否(泰與否均為易經卦象名),日月欲明而先晦(明指晝,晦指夜,晦亦當昏暗、不吉利講)。天地不否(閉塞不亨通、惡、不好),萬物豈知大德(天地盛美之德)乎?日月不晦,萬物豈知大明乎?天下至聖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堯有洪水之災,舜有井稟之苦,禹有殛鯀之禍,湯有大旱之厄(災難困苦),文王有凌裡之困,武王有夷、齊之譏,周公有管、蔡之謗,孔子有絕糧之難。噫!聖人承(承繼)萬古之美,豈以一身為貴乎?是知合天地之德,不能逃天地之數;齊日月之明,不能違日月之道。泰而不否,豈見聖人之志乎?明而不晦,豈見聖人之道乎?故孔子在陳也,講誦弦歌,不改常性(習慣)。及犯圍(包圍)之出(出現),列從(音粽,縱隊)而行,怡然而言,美之為幸。又曰:君子不困,不成王業。果哉!身沒之後,聖日皎然(光明潔白)。文明之君,封祀(封爵祭祀)不絕。有開必先信其然也。

於戲!先師夫子聘(任職)於時,民不否;?(處境艱險,前進困難)於世,民不泰也。否則否於一時,泰則泰於萬世。是使後之王者知我先師之道,舍之則後,因之則昌(昌盛),習之則貴,敗之則亡,道之美此,孰為厄乎?

【心得體會】

厄台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南。原名孥台(古代稱自己的妻小、子女為「孥」)。據《元和郡縣誌》云:「後漢陳王寵善射,嘗於此教孥。」唐開元九年,移孔子廟於台上,改名厄台,取孔子曾在此遭受陳、蔡之厄的意思。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曾載,孔子將應聘離蔡往楚,被陳、蔡用事大夫,「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孔子講誦弦歌而不衰。」曾鞏的這篇「厄台記」,是以厄台為起筆,著重論述「君子不困,不成王業」,孔子若無陳、蔡之厄,亦不能成為「承萬古之美」的大聖人的道理。

「記」這種體裁,按常規是以「敘事」為主,可曾鞏的《元豐類稿》中,以「記」為體裁的散文,大多卻表現出「議論」為主的特點。此篇尤為突出,以記引論,另闢蹊徑,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獨創風格。先引自然法則為證,再以先聖先賢的事跡為例,最後又以孔子自己對於此次遭遇的言行態度,令人信服的論證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

上古的中土,人神共處的那一階段,人類學習也接受了許多神傳文化,那是上蒼有意的安排,如此這般的融入了生活裡的每個環節,滲入了人類世世代代繁衍中的大小事內,成為萬物之靈的禮儀規範、道德操守、生活準則,並以歷史興亡的過程、朝代更迭的方式、生命輪迴轉生的經歷,加強演繹、加深印象的傳承著,為關鍵的此刻、為大法的洪傳鋪墊。同時各類文獻、簡策書札、朝臣著述、文章筆牘……等等,鉅細靡遺的紀錄並延續著,使上天擘劃與傳授的一切,能深入人心而表現於外,而具有如今接受修煉文化與明了宇宙真相的粗淺認識。

這篇文章裡,提到上古的聖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都遇到與孔子相似的經歷和磨難,可並非就是不幸和壞事,它的主旨在說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告子》同時以天地否泰、晝夜晦明的規律為例,得知人也一樣,必須依循宇宙自然的天道法則,得遇困厄方能康泰、得先吃苦後才順遂、得有磨難才知精進!所有的這些過程,都是因宇宙自然開創示範的結果,人得依序遵循,然後道德提升就易如反掌啦!

總之,不管是天道、王道還是人道,全都離不開「道」離不開「德」,脫不開天地的運行軌跡,這就是曾鞏「厄台記」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的另一個角度的闡釋!

【作者】

曾鞏(西元1019-1083),字子固,宋建昌南豐(今江西)人。進士,歷仕各州,有治績,神宗朝拜中書舍人,死諡文定。他是歐陽修弟子,為文本原六經,風格雄渾,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