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7月24日】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是《太上感應篇講記》中的經典句子,這句話大意是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包容別人的過失;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要韜光養晦,涵養自己的德性。
「不彰人短」小注一開頭就說得很好「人之長短,如聞父母之命,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聽到別人說是非、說長短,意思就如同聞人家說你的父母之名一樣,你只能聽,你不能說。說了是對父母的大不敬,大不孝。要知道哪一個人沒有缺點呢?古人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把別人的缺點彰揚出來,則不免就會減損他人的聲望和操持。要知道,禍從口出,造作的時候只知道圖一時的快意,沒有想到後來果報的慘烈。《地藏經》裡面的所謂「拔舌地獄」、「火鑊地獄」都是這種業報所現的。
有一則典故講的春秋時代的楚莊王的事。有一天晚上,邀宴群臣宴會,宴會進行到一半,蠟燭突然熄滅了。有位臣子喝醉了,就趁著黑暗,拉了一下楚莊王愛妾的衣服,想趁機對她非禮。楚莊王的愛妾,立即就把這個臣子的帽纓拉斷,做為證據,立即向楚莊王,作了報告。楚莊王聽了之後,卻說:「我賜宴群臣的目地,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夠喝得盡興;現在有人喝醉了,犯了過失。如果要我突顯愛妾的節操,而彰顯了臣子的過失,這種的事情,我是絕對不會去做的。」於是,楚莊王命令左右的侍者,不準點火,並且傳話:「與寡人飲宴,若是不把自己的帽纓拉斷,就表示你今天晚上,沒有盡興啊!」群臣聽了楚莊王的話以後,全都把自己帽纓給拉斷了,也都盡歡而歸。後來,楚國與晉國軍隊作戰的時候,楚莊王被晉軍團團圍困,戰況激烈,形勢十分危急。這時候,楚莊王看見一位勇士,毫不怕死,拚命的向前與晉軍作戰,從而解除了楚莊王被困的危機。楚莊王經過查詢,才知道這位勇士,就是那天夜裡喝醉之後,被自己的愛妾拉斷帽纓的那位臣子蔣雄。
楚莊王以寬容的德量原諒了自己的臣子,並做到了「不彰人短」,從而使臣下能盡忠於君王和國家。
「不炫己長」也就是說自己有好處、有優點,不必去炫耀,不必去誇張,那樣沒有好處。古人懂得韜光養晦,涵養德性,能夠做到「高人不露相」,財富也好,才能也好,都深藏不露。老子說:「大智若愚」有盛德的人,他們的容貌看起來,往往就像笨笨的樣子。子思在中庸也講:「君子的為人之道,外表不顯露,而美在其中,久而久之,就自然一天天的彰顯起來。」這些聖人的訓誨,是如此的清楚明白。
宋朝的歐陽修,文章寫得非常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他對待客人,總是多談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談及文章。而蔡襄則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對待客人,也是多談文章,而不談及政事。這兩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於韜光養晦,不會在別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長處,所以在歷史上都能夠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極其顯貴的地位。
所以從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一個人品德和氣量比才能、財富更為重要。常人都講「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要有修養,那麼,修煉人就更要按照師父講的法來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修好口。那些常人中的是是非非、傷人損德的話切不可講、不可傳。連同門中議論這個修的好、出了什麼功能;那個做的不好。做這件事重要,那件事不重要等等,都不可亂講亂傳,損人害已。
修口,並非強制自己不說話,做啞巴。修口即修心,前者是外形,後者為內質,心性到位,一切跟著到位。心正、念正,言行自然端正。一個隨時隨地保持著慈悲、寬容、純善心態的人,他的語言也必定如同春天的陽光,散發著光明與祥和的能量,如口吐蓮花處處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