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蕭韓家奴論治國方略

陳必謙


【正見網2011年11月18日】

據《遼史》卷一百二載:有個名叫“蕭韓家奴”的人,字休堅,契丹族人。他博覽經史,通遼、漢兩種文字。統和十四年(996年)始出仕從政,屢官右通進、歸德軍節度使。曾譯《通曆》、《貞觀政要》和《(舊)五代史》等,撰有《六義集》十二卷。活了七十二歲。
    
其時,遼興宗耶律宗真當政(1032—1055年在位),他很愛惜蕭韓家奴的博學多才,命為“詩友”。遼興宗曾詔令天下,詢求各方賢士,獻來治國方略。蕭韓家奴乃上書言事,他所奉上的《治國方略》全文頗長,今摘引如下:
    
一曰:善對東北、西北邊疆。蕭韓家奴認為:百姓窮困的一個原因,就是朝廷對北方的渤海、女直(即女真)、高麗諸國,經常進行討伐,以致“富者從軍,貧者徵候。加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蓋勢使之然也。”至於西域諸國,蕭韓家奴認為:由於雙方久無戰事,“正可恩結諸部,釋罪而歸地,內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約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長,歲修職貢。叛則討之,服則撫之。”
    
二曰:“民者國之本,兵者國之術。”蕭韓家奴說:“如欲均濟天下,則當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節盤游,簡驛傳,薄賦斂,戒奢
侈。期以數年,則困者可蘇,貧者可富矣。”又說:“欲為長久之
便,莫若使遠戍疲兵,還於故鄉,薄其徭役,使人人給足,則補役
之道,可以復故也。”
    
三曰:“治盜之方”。蕭韓家奴認為:良民之所以轉化成“凶暴”、“盜賊”,原因是由於“民以困窮。”他說:“今欲芟夷本根,願陛下輕徭省役,使民務農。衣食既足,安習教化,而重犯法,則民趨禮義,刑罰罕用矣。”他徵引唐太宗治世之法後,指出:“由此觀之,寇盜多寡,皆由衣食豐儉、徭役重輕耳。”
 
四曰:當務之急,在於加強邊防管理。蕭韓家奴建議:可將可敦
城(政治中心,此地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徙入近地,使
與烏古敵烈、隗古(契丹族以外的部族名稱)遙相聲援。另外,
罷黑嶺(即慶雲山)駐軍,設開、保二州 (州治所在今遼寧風城、丹東市),隸屬於東京(今遼寧遼陽市)以加強管轄。在南京(今北京)增設總管兵,加修瞭望台、炮台和浚治護城河,以防禦南方的宋朝。
 
箭韓家奴的治國方略,還反映在平時的諍諫言論中。重熙十三年(1004年),蕭韓家奴上疏遼興宗,要“以禮樂治天下”和“崇本
追遠”,即學習前代皇帝的德政。

又有一年秋天,遼興宗出獵時,熊虎傷人數十,蕭韓家奴當即記錄於冊。遼興宗命人將它塗掉,他又重新補上,並對遼興宗說:“史筆當如是。”重熙十五年(1046年),遼興宗要他制定禮儀法典。蕭韓家奴於是博考經籍,酌古准今,編成三卷,以為治世之道的準則。
    
蕭韓家奴一生,忠於職守,剛正不阿,即使是賦詩或諧語,也能做到“知無不言”,“不忘規諷”,以期社會歸於淳正。為此,史家將其列入《文學傳》中,以供後人殷鑑。
    
正是:

華夏本系多民族,
眾星璀璨俊賢出;
神傳文化奇葩艷,
巍巍麗麗耀中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