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5年09月18日】
“文”,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道:“文,錯畫也。象交文。”(【註解1】)“文”字最表面的意思,就相當於“紋路”“紋理”的意思,現今當作“紋”字之義。
如在《周易•繫辭》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周易•彖•賁》曰:“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註解2】)在這裡,春秋時期的中國古代文化,已經區分了自然界的紋理和人類社會具有的創造性、創意性的紋理的差異,說明了“天文”“人文”這樣的概念。
後來,“文”字之義主要圍繞在萬事萬物的表面紋象與人類的文章詞句的範圍內取義和構詞。
如在《論語•公冶長第五》曰: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但,古人並沒有完全把“文”字的意蘊停留在紋理、紋路的含義引申上,而另外建構更具一番特別的文化內涵。
在《論語•雍也第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在《論語•公冶長第五》: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在《論語•述而第七》分別說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註解3】)
在這裡,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所具有的意蘊完全超出了一般性的“紋路”“紋理”的引申義,而具備了人性、人格的各種特別的意蘊。“文質彬彬”是形容君子的人格形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完全屬於道德人品的特性。孔子還把“文”的意蘊,與“行”“忠”“信”“君子”這些人品、人格並列論理,而且都屬於“文”之特別意義。那麼,我們怎麼才能夠把握這個已經被古人昇華了的“文”字意義呢?這裡面有怎麼樣的文化內涵呢?
按照《逸周書》之《諡法解》的文化規定,“文”字作為諡號的排序上,排在“神”“聖”“帝”“皇”“王”“君”“公”“侯”“簡”之後,在“武”字之前,列在第九位。能夠在這樣位列前排之名號,說明“文”之義具有一定的神聖意味和高貴品質。
《逸周書》之《諡法解》給予“文”字諡號的含義有六種,分別是:“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勤學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註解4】)而據筆者查維基百科“諡號”,“文”字之諡號含義還有另外二十一種:“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註解5】)對於周文王使用的“文”字諡號之深意,不知道是應該具體的選擇哪個解釋才能夠對應到周文王本人的歷史人生歷程所具備的涵義?在此,可懇請讀者幫助選擇並說明指教。
由這些諡號的詮釋表現含義可知,“文”字之義,所蘊含的意義超越了“紋理”“紋路”的表意,其蘊藏繁複高遠之成度,遠遠超越我們一般性的想像。品德詮釋、人格形像,完全主導了“文”之義的運用。
那我們如何再更加具體形像的認識到這個“文”字之含義呢?筆者引述一個春秋時期記載的故事來給大家試做具體性的解說。這個故事記載在《國語•周語下》卷三:
晉國孫談的兒子公子周來到周室,侍奉單襄公(周王室卿士,名朝)。他站不歪身,目不斜視,聽不側耳,言不高聲;談到“敬”必定尊奉上天,談到“忠”必定虔誠心意,談到“信”必定自身做起,談到“仁”必定惠及他人,談到“義”必定廣施利益,談到“智”必定理性處事,談到“勇”必定有節有制,談到“教”必定明辨正見,談到“孝”必定恭禮神靈,談到“惠”必定親近和睦,談到“讓”必定謙予同僚。晉國有憂患的時候他未嘗不悲戚,有喜慶的時候他未有不為之高興。
單襄公病重,叫來他的兒子頃公告訴說:“你一定要好好對待公子周,他將來會成為晉國的國君。他的品行可稱得上‘文’,具有‘文’的大德就會得到天地的保佑。有了天地的賜福,至少可成為國君。敬,是恭謙的文德;忠,是誠實的文德;信,是信用的文德;仁,是慈愛的文德;義,是節制的文德;智,是文德的運行;勇,是文德的表率;教,是文德的施教;孝,是文德的根本;惠,是文德的恩澤;讓,是文德的質材。效法上天才能敬,遵循心意才能忠,反躬自省才能信,愛護他人才能仁,處處利人才能義,善於處事才能智,循義而行才能勇,明辨是非才能教,尊奉神靈才能孝,慈愛和睦才能惠,謙待同僚才能讓。這十一個方面的文德,公子周都具備了。
“這十一個文德正應合‘天六地五’的常數。以天之六為經,以地之五為緯,合計為十一,絲毫不差,這正是文德的象徵。周文王具有文德,所以上天賜予他整個天下。公子周也具備了這樣的文德,而且他與晉君的親緣接近,所以能繼承君位。他站不歪身,是正;目不斜視,是端;聽不側耳,是成;言不高聲,是慎。正,是文德的大道;端,是文德的憑籍;成,是文德的歸結;慎,是文德的護守。護守牢固而歸結不偏離,大道純正而行事有憑籍,就是光明文德的表現。慎、成、端、正,是道德的表象。為晉國高興和悲戚,不背離祖國,是為不忘本。具備了文德又有道德輔助,不得家國還得什麼呢?
“晉成公回國繼位時,我聽說晉國占了一卦,得主卦為《乾》卦而變卦為《否》卦,卦辭說:‘德雖配天而不能長久保有,將有三個國君自外歸國繼位。’第一個是成公,已經當了國君,第三個是誰還不知道,第二個一定是公子周。我聽說晉成公出生時,他的母親夢見神在他的臀上畫了個黑痣,說:‘讓他成為晉君,三傳之後把君位給予驩的曾孫。’所以給他取名為‘黑臀’,成公傳下的君位已經歷了兩代。晉襄公名為驩,公子周就是他的曾孫。而且他具備謙恭孝敬的美德,不是他又是誰呢?況且那夢中說:‘必定是驩的曾孫,才能得到晉國。’那個卦辭說:‘一定三次從周迎還國君。’公子周的德行又能夠君臨國家,夢、卦、德三者都契合了。我聽說周武王在伐商時誓詞中說:‘我的夢與我的卦相符,又和吉祥的預兆相合,討伐殷商必定能取勝。’也是因為夢、卦、兆三者相契合。晉厲公屢行不道而子孫稀少,將要失去君位了。你一定要趁早善待公子周。他將應驗預言。”
單頃公應承了他父親的告誡。到晉厲公被弒時,晉人迎回公子周立為國君,就是晉悼公。【註解6】
這是單襄公對晉周公子(後成為晉悼公)作人品評價和未來預言的言論記載。單襄公是怎麼看待、推斷晉周公子的人品和未來的呢?我們可以嘗試解析這個史載言論故事的推理思路。
首先,單襄公認為晉周公子的外表修行非常端正:站不歪身,目不斜視,聽不側耳,言不高聲。(也即“立無跛,視無還,聽無聳,言無遠”。)而這樣的表面修行,非常符合周代之“禮”的要求,一位品格高貴公子的純正形像豁然顯在眼前。
其次,單襄公認為晉周公子具備十一個高尚的“文德”,分別是: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這十一個“文德”是一種非常類似儒家思想的道德品質。我們注意到的是,“言敬必及天”、“言孝必及神”、“象天能敬”、“昭神能孝”的內涵,如同“敬天順神”之義,完全屬於神傳文化的範疇。像“帥意能忠,思身能信,愛人能仁,利制能義;事建能智,帥義能勇,施辯能教”,在內涵上,可以說是由內向外拓展。“忠”“信”是修內,“仁”“義”“智”“勇”“教”是修外。這樣的由內而外的修行,正合符儒家、道家之“內聖外王”之法理。這十一種“文德”合在一起,就是別具意蘊的“文”的品質,這樣的品質會得到天地的保佑,甚至會因此而獲取到國家。
第三,那為何稱有了這樣的十一個“文德”,就可以得到“天地”的護佑呢?在數字上,這十一符合了“天六地五”的常數,把十一種品行組織綜合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表現出晉周公子品行的高貴純正。同時,晉周公子外表修行非常端正,道德純正加上品行高貴,合起來就是構成一個完美的人格。那麼晉周公子完全擁有獲得晉國國君之位的德位。
第四,僅從品德方面發現了晉周的道德,還不足夠。還有天命之數來證實,晉周不是一般的人,是天命所歸。怎麼才算天命之數呢?單襄公進一步用曾經出現真正的預測來證明。一個是,占筮證明了,從卦象卦辭表現出來了;再一個是,晉周祖輩的夢兆預言到了。
第五,單襄公對晉周的評價,在“品德、占筮、夢兆”三方面綜合性的證明了晉周是一個天命所歸的人物,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先例呢?有,那就是周武王當年要討伐殷商的時候,也有三方面作證實:夢景、占卦、預兆,三個方面都符應周武王天命所歸的趨向。有了這個先例佐證,那麼,晉周公子也有三方面的符應、對應先兆,更加有理有據又有力的證實晉周公子在未來能夠成為晉國國君。
單襄公通過這一系列的完整而又全面的推理論斷,從道德修行到品格表現,從占筮卦辭到祖輩夢兆,從個人案例到歷史先例,集中證實了晉周公子具備“文”之大德,最終力證了晉周公子成為一代賢明的晉國君王:晉悼公。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在評定一個“文”字的內涵,其意義之奧妙、其詮釋之精湛、其規格之高貴、其文化之神秘,非是今人能完全明確辨析的出來的。一個“文”這樣的字,深涉到天地宇宙、道德人格的廣大意蘊,同時又有真實而具體的歷史人物來鍛造出如此的內涵。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無邊無際,可敬可嘆。
【註解1】
見《說文解字注》,漢代許慎著,清代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第744頁。
【註解2】
在此採用通行本《周易》,連結分別是:
http://ctext.org/book-of-changes/xi-ci-shang/zhs
http://ctext.org/book-of-changes/bi1/zhs
【註解3】
在此採用通行本《論語》,連結是:
http://ctext.org/analects/zhs
【註解4】
在此採用通行本《逸周書》卷六的文本內容。但該內容和《逸周書匯校集注》(黃懷信(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有差別。
連結: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80%B8%E5%91%A8%E6%9B%B8/%E5%8D%B7%E5%85%AD
【註解5】
見維基百科之“諡號”條目,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0%A5%E5%8F%B7
【註解6】
《國語》之《周語》卷三記載原文為:
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公,立無跛,視無還,聽無聳,言無遠;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義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辯,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讓必及敵;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
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其行也文,能文則得天地,天地所胙,小而後國。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實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愛也;義,文之制也;智,文之輿也;勇,文之帥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讓,文之材也。象天能敬,帥意能忠,思身能信,愛人能仁,利制能義;事建能智,帥義能勇,施辯能教,昭神能孝,慈和能惠,推敵能讓。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
“天六地五,數之常也。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文王質文,故天胙之以天下。夫子被之矣,其昭穆又近,可以得國。且夫立無跛,正也;視無還,端也;聽無聳,成也;言無遠,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終也;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為晉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國何取!
“成公之歸也,吾聞晉之筮之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終,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後之不知,其次必此。且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曰:‘使有晉國,三而畀驩之孫。’故名之曰‘黑臀’,於今再矣。襄公曰驩,此其孫也。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誰?且其夢曰‘必驩之孫,實有晉國。‘其卦曰:‘必三取君於周。’其德又可以君國,三襲焉。吾聞之大誓,故曰‘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以三襲也。晉仍無道而鮮胄,其將失之矣。必早善晉子,其當之也。 ”
頃公許諾。及厲公之亂,召周子而立之,是為悼公。
翻譯白話文參考:
《國語譯註》(鄔國義、胡果文、李曉路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75-78頁)
《國語全譯》(黃永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02-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