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04月08日】
郭守敬(1231--1316)是元代的大科學家、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他為國為民創造的財富,是無法用金錢來計算的。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蒙古忽必烈大汗中統三年(1263年,當時還沒有確定國號為元,也沒有稱皇帝,定國號稱皇帝是1271年的事。忽必烈就是後世所說的元世祖)王府書記張文廉,向忽必烈推薦說:“我有個學生郭守敬,精通水利,巧思絕人。”大汗忽必烈聽後,急著說:“那就讓他來見見朕吧!”
見了大汗忽必烈,郭守敬首先提出了幾個建議,他說:“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角)東邊,有古運河。如果在通州把玉泉水引到古運河中,古運河就可以行船,每年可以節省車費六萬緡。浮雞甸等處水淺風大,可以在通州以南藺榆河口,開一條渠,一直通到古運河中,就可以避開這一險段。”他這裡說的一些小地名,都在北京附近,具體地點,現在已經不好考證了。
忽必烈聽了郭守敬的這一段話,高興地說:“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像這個年輕人這樣,百姓就不必素餐了!”“不素餐”就是吃的豐盛一些,有肉吃。
可是郭守敬並沒有說完,他又接著說道:“順德城外有一股泉水,叫達泉,可以把泉水引入城內,分成三條渠,用以灌溉城東的土地。”
忽必烈再次感嘆道:“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
郭守敬一口氣提出六個建議。包括開通順德附近黃河故道,不但可以行船,還可以復墾土地一千三百餘頃;在磁州附近開渠可灌田三千餘頃;在懷孟(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利用沁河余水,可灌田二千餘頃;在孟州(今河南省孟縣)附近的黃河上修條支渠,又可灌田兩千餘頃,等等。古今河道也有一定的變化,所以有些河流的具體走向,現在也不太容易說清楚。郭守敬每提完一個建議,忽必烈就重複一句:“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
忽必烈很賞識郭守敬,授與他提舉諸路河渠這一職務,就是負責水利的官員。第二年又加授銀符副河渠使。
中興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一帶)是原來西夏國的領地,現在我們把那裡稱為河套地區。在元朝時期,那裡就有不少古渠,一條叫唐來渠,四百裡長;另一條叫漢延渠,二百五十裡長。在中興州以外,還有十條正渠,各長二百裡;長短不等的大小支渠六十八條。這些渠共可灌田九萬餘頃。可是,由於金末以來的戰亂,這些河渠,失於修整和養護,到了元朝初年,這些渠已經都淤積廢壞了。
至元元年(1264),郭守敬跟隨張文廉來到這裡。他率領民工修壩築堤,疏通河道,把這些河渠,全部修復了。
第二年,郭守敬被授為都水少監。他提議修整兀郎海一帶的古渠,從而使黃河自中興至東勝(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的一段可以通航,四晝夜就可以到達。
他還指出,金代,從燕京(今北京)西面的麻峪村,引瀘溝河水向東流,穿過西山而出,叫作金口。河水從金口向東流,灌溉了大量土地。金末戰爭開始以來,當地官吏擔心河渠失修,用大石頭把金口給堵死了。如果把這些石頭通開,一方面可以恢復灌溉之利,又可以通航;如果能在金口開一個減水口,讓渠道加深加寬,就可以防止洪水為害。他的這些建議,都被忽必烈接受了。
至元十三年,元朝已經建立,南宋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元軍占領,元朝統治者取得整個天下,已成定局。那時用的曆法叫“大明曆”,從宋朝開始實行,已經二百多年了,出現了一些偏差。有人建議修訂曆法。世宗忽必烈同意了這個意見,並派人進行這一工作。郭守敬與王恂,負責地面的實測工作。郭守敬說,要想讓曆法準確,關鍵是測量;而測量是否準確,關鍵是儀器是否精確。現在用的司天儀、渾儀是宋朝時候在首都汴京造的,但現在首都在燕京,緯度大約要差四度。其他儀器也存在老化、落後的問題。因此,他認真地研究了這些儀器的優缺點,在高處建起了一個大房子,在裡面製造了新的簡儀、高表、候極儀、立運儀等儀器。
他還派人到全國各地在同一個節氣,測量日影的長度。因為各地的緯度不同,在同一節氣的日影長度也是不同的。而緯度的不同,對預報日蝕、月蝕,確定節氣,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氣又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依據,所以這一工作對農業生產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以前唐代的僧一行,曾在全國選了十三個點進行測量。現在元朝的疆域比唐朝還要廣大,因此選了二十七個點,最東到高麗,最西到雲南滇池,最南到朱崖(今海南省瓊山縣),最北到鐵勒(在今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北)。這是世界史上很有名的一次天文測量。
第二年,新曆編成了。經過四年的檢驗,沒有出現差錯。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給世祖忽必烈上書說,灤河可以通航,從永平(今河北省盧龍縣)用人拉縴而上,可以過山到達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境內);還有人說:瀘溝河可以從麻峪(在今北京西山)航行到尋麻森(今地不詳)。忽必烈讓郭守敬去看看。其實,這些地方都是山地,河水流急灘險,不適宜航行。郭守敬如實地匯報了情況,但同時又提出了幾項新的建議。主要的一項是:在北京開一條新渠,引白浮泉水入渠,流入城內,在積水潭匯流,然後向東向南出城。沿河修七道水閘,控制水量,一直可以通到通州。這條渠修成後,要比舊的運河方便得多。世祖又採納了他的建議。河修成後,有一次世祖從外地回到大都,經過積水潭的時候,見渠中大小船隻遮蔽水面,十分壯觀,又想到新渠修成後,每年可運糧數千萬石,還防止了過去靠車馬運輸造成的損失和事故,心裡特別高興,便決定給這條渠賜名為通惠河,還賞給郭守敬二千五百貫現鈔。
至元三十一年,剛繼位為帝的成宗鐵木耳,召集群臣,商議開鐵幡竿渠的事。郭守敬說:根據山水最大的流量計算,這條渠應該挖成五十步到七十步寬。可是當時財政不寬裕,人們認為郭守敬這個方案有點過分,成宗決定只修成郭守敬建議的三分之二那麼寬。不料第二年下大雨的時候,河床不夠寬,沖毀不少民房,差不點就把皇帝的行宮給淹了。成宗慚愧地對大臣們說:“郭太史真神人也!惜其言未用耳。”
郭守敬根據自己治水和修訂曆法的實踐,完成大量著作,如《五量細行考》《新測無名諸星》等,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科學財富。
(《元史•郭守敬傳》《元史•河渠志》《元史•天文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