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正義:盧懷慎一生廉貧,義僕賣身為他安葬

陳必謙


【正見網2016年11月13日】

盧懷慎,唐代滑州靈呂(今河南滑縣西南)人。舉進士後入仕,歷任監察御史、吏部員外郎。神龍年間(705—707),調任侍御史。景龍年間(707—710),又調任右御史台中丞。

盧懷慎上疏陳說時政得失。他指出: “近來州牧、上佐及兩畿縣令,上任布政,罕終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便升遷,不管考核成績的好壞。或有歷時未改,便傾耳而聽,企踵而望,爭求冒進,不顧廉恥,哪裡顧得上為陛下宣風布化,訪求百姓的疾苦呢?禮義未能興行,風俗未能齊一,戶口所以流散,倉庫所以空虛,百姓凋弊,日甚一日,官員如此。為什麼呢?人們知道官吏不能長久,就不聽從他的教導;官吏知道升遷不會遙遠,又不盡其力,偷安爵祿,只養資望。陛下雖有勤勞之心,宵衣旰食,然而僥倖之路開啟,上下相蒙,共為苟安而已,哪裡還能全心全意為公呢?這是國家的弊病。……臣請諸州都督、剌史、上佐及兩京畿縣令等,在任未經四次考核以上,不許升遷調任。察其考課尤異的人,或賜以車裘,或就加俸祿。或降使臨問,並璽書慰勉。若公卿有缺位,則擢以勸能。其政績無聞及犯貪暴者,免歸田裡(免職回家)。以明聖朝賞罰之信。如此,則四方的人,會大大改觀。現在,京城諸司員外官,數十倍於古,這些人皆一時之良干,擢以才不中其用,尊以名不任其力,以前用人,難道是這樣嗎?臣請才堪牧宰、上佐,並以遷授,使宣力四方,責求治狀(督察其治績)。有老病若不任職的, 一併廢省,使賢、不肖,確然分明,這是當前迫切的任務。”他接著指出:“內外官有賄賂狼藉,割剝蒸人,雖坐流黜,俄而官復原職,還為牧宰。……臣請因貪贓論廢者,削跡不數十年,不賜錄用(對貪污犯,不許其換個地方又升官)。”

他的奏疏,皇帝沒有予以答覆。後來,被任命為黃門侍郎、漁陽縣伯。開元元年(713),盧懷慎升任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三年,改任黃門監。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侵害百姓,遭到御史的彈劾。李業出面,為之請求赦免,詔下紫微、黃門進一步核實。盧懷慎與姚崇上奏: “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無所冤枉,不可赦免。”於是獄決判罪,這才使“貴戚束手”,得以收斂。。

盧懷慎為人謙虛,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他自以為吏道不如姚崇,每年皆推讓之,所以當時的人,稱他為“伴食宰相”。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一段評述是較為公允的。他說:“姚崇是唐朝的賢相,盧懷慎與他同心協力,共同成就了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業,對他有什麼可責備呢! 《尚書•秦誓》上說:‘如果能有這樣的一位忠臣,忠厚誠懇,雖沒有什麼本領,但他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別人有本事,就好像是自己的本事一樣;別人才能出眾,他能做到不僅常常稱道,而且從內心真正喜歡這個人。這樣寬宏大量的忠臣,是能夠保住我們的子孫和臣民的幸福,也是可以為我的子孫臣民造福的啊。’”

開元四年(716),盧懷慎兼吏部尚書。秋,病重,屢次上疏請求退休。

十一月,玄宗李隆基準其請。不到十天而卒,賜諡文成。盧懷慎在臨終前遺表(寫奏章),舉薦宋韻、李傑、李朝隱、盧從願四人。稱讚他們是不可多得的出眾人才,懇請加以重用。

盧懷慎在給皇上的上疏中指出:地方上的官員,只求升遷,不顧百姓疾苦,不管有無政績,多則一二年,少則三五月便得到升遷。因此,眾多官員不顧廉恥,爭求冒進,這是國家的弊病。盧懷慎說這些官員不盡其力,偷安爵祿,上下相蒙,最為大害。要是這樣的人,在位或離任時,不爭權奪利才怪呢。

盧懷慎歷中宗、睿宗、玄宗三朝, 一向注重官德。他為官清廉謹慎,生活節儉樸素,從不經營資產。雖貴為卿相,卻常將所得俸祿和賞賜,隨手周濟親朋故舊中的貧困者。而他的妻子兒女的生活,卻不免饑寒交迫,缺衣少食。他們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而不蔽風雨。他家中只有破舊竹蓆和草墊,門上連竹帘子都沒有。家中只有破舊竹蓆遮擋。每天晚上吃飯,不過蒸豆兩碗、蔬菜數盤而已。他穿的衣服和用的器具,沒有金玉文綺之飾。開元元年(713),盧懷慎奉命去東都洛陽,主持選才授官,隨身用具只有一個布袋,不認識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個大官。

盧懷慎因病去世,死後家無餘財。唯有一位老僕,感於他一生清正貧困,以致無錢安葬,老僕請求將自己賣掉,換來錢,為他辦理了喪事。人們因為盧懷慎的清廉,而認識並敬重這位老僕。現在又感於這位老僕賣身葬主的義舉,而更敬重盧懷慎之清亷!

盧懷慎的夫人崔氏,曾說:“盧懷慎清廉節儉,緩進而謙退,四方賂遺(各方所送之禮物),他均毫髮不留。”

(事據《唐書》)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