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6年12月18日】
歷史把一個皇帝,從小到大的故事,都記錄下來,具有真實性,也具有啟發性。這是值得一讀的。
一、小皇帝逐漸成長
當南方的少年皇帝們嬉戲胡鬧時,北魏政權卻節節上升:地盤在擴大,制度在完善,社會在進步。這要歸功於馮太后和孫兒拓跋宏。
拓跋宏的父親,名字叫拓跋弘。拓跋弘十二歲當皇帝,從小信奉佛教,也相信道教延年益壽的法術,後來對皇帝寶座失去興趣,把帝位交給了五歲的孩子拓跋宏,自己當起修練人來了。
拓跋弘離開豪華的宮殿,在樹林裡搭個木棚,門口是一片荒野。後來乾脆到西山修建鹿野浮圖(寶塔),跟和尚們住在一起,政事一概不過問。
馮太后不信佛教,才三十多歲,她曾和大臣李奕私通。不久,李奕被兒子拓跋弘殺死。太后大怒,趁兒子退位,跟和尚們打得火熱時,下了毒手,派人用鴆酒把他(拓跋弘)害死了。拓跋弘的生母姓李,他並不是馮太后的親兒子。
拓跋宏是個孩子,父親在世時,雖然當了和尚,有什麼大事,父親還可以經常在幕後指點。後來父親死了,怎麼辦?他是馮太后一手撫養大的,自然有事該聽祖母的。馮太后也就成了垂簾聽政的人物了。她讓兄弟馮熙,主持朝政。那些宦官親信,也當了大官,封為王侯。
馮太后知書識禮,頭腦聰明敏銳,生活儉樸,心胸也比較開闊,對中國南方的文化、禮儀很欣賞,也不主張打仗。她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懲罰別人之後,不再記仇。該用的用,該升的升,甚至大加賞賜,收買人心。因此,得到大臣們的支持擁護。
馮太后處理事情,講究實際,也注意策略,比起許多男子來,要強得多。
有個尼姑名叫法秀,懂得一些魔法道術,煽動老百姓在京城謀反,被抓住後,送入監牢,腦袋上套了個鐵籠頭;可是轉眼之間,籠頭卻自行解脫了。獄卒怕她逃跑,想用鐵絲穿她的頸骨,先向上天祝告:“如果法秀真有神靈,鐵絲就穿她不透,請老天作證。”
怎麼會穿不透呢?人身都是肉長的,抗得住鐵絲?法秀被穿了鐵絲,拉在大街上示眾,三天後死了。這樣一來,大臣們認為:和尚尼姑都不是好人,應該全部處死。
皇帝年紀小,沒有主張。馮太后堅決反對:“誰有罪就殺誰,怎能為了一個法秀,傷害她的同類呢?”她的一句話,保全了幾萬人的生命。
對北魏官吏,朝廷發給的薪俸很少。貪污是個禁不住的大問題。拓跋天賜和拓跋楨兩人,是皇帝的叔祖父,先後犯了貪污罪,按法律應該處死。馮太后和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共同商討。
太后先問大家:“請諸位考慮:要保護親人的榮譽和生命,就會破壞國家的法紀。執行法紀呢,又要處罰親人。兩者之間,應當選擇哪一樣?”
大臣們都求情,說:“兩位老親王,是皇帝的至親,就原諒他們吧。”
馮太后不出聲。皇帝隨即下詔:“親王的罪過,是不可饒恕的。太皇太后追念祖上的恩德,仁義為懷。楨王一向孝順,名聲也是好的。就免除他們的死罪,撤掉官爵,禁錮在家。”
親王保住了性命,總得再找一個去頂罪,警告別人。原來朝廷早先派閭文祖去調查他們的貪污問題,閭文祖受了財賄,隱瞞事實,沒有揭發出來,犯了“受賄瀆職”的大罪。馮太后很精明,當即嚴厲地宣布:“閭文祖受朝廷的委派,調查貪污,卻弄虛作假,又公然受賄,真是人心叵測,應該怎麼處理?”
皇帝接口表示:“古人有這種做法:犯了罪過,先不急於處罰,等他覺醒過來,自行改正。閭文祖是個不覺悟的人,不能改正了,應當判刑。我請朝中各位大臣,自己衡量一下,如果抵制不住錢財的誘惑,改正不了錯誤,倒不如現在趕快辭職。”
閭文祖做了嚇雞的猴子,懲罰最重。朝中那些手腳不乾淨的人,也都受到震動。慕容契很坦率地說:“小人的心思是變化無定的,國家的法紀是長久不變的。要變動的人心,遵守不變的法紀,恐怕難得堅持到底。我算一個小人,願意現在退職。”
皇帝很機智地答道:“你既然知道思想是變化的,貪污是犯罪的,也就有了抵制錢財誘惑的明確認識,何必把自己當成小人,要求辭職呢?你已經是個君子了!”(小皇帝是在鼓勵各人自己改過)
馮太后接著笑道:“應當提升三級!”當即任命慕容契為宰官令。(太后也是在鼓勵各人自己改過)
她們祖孫兩人,配合默契,把北魏的政事,處理得很有條理。公事辦完了,常常一起外出,遊玩散心,像南朝的文人一般悠閒,把北方人縱馬圍獵的習慣,改變了不少。 一天,他們到方山遊玩,馮太后看看周圍秀麗的山水,到處鳥語花香,不覺流連忘返,告訴皇帝:“我死之後,就葬在這裡,不必送到祖宗陵墓那邊去了。”皇帝聽從她的話,在山上建立陵廟,作好了準備。
馮太后在四十七歲時死了。拓跋宏雖然不是親生的孫兒,卻勝過親生。他五天內吃不下飯,喝不得水,哭得眼淚也幹了,身體瘦得像枯樁子。其實,太后對孫兒一向嚴厲,為了一些小事,幾次打算廢掉;冬天關在空房裡,三天不給飯吃;聽信太監的讒言,經常用棍子揍他。這些小時候的事,拓跋宏長大後,從不提起。可見他的品性,該是多麼沉著、溫和。
拓跋宏當政之後,做了許多好事。他努力學習儒家的政治和作風,反對圖讖和巫術,凡是發現這種邪氣,堅決殺頭。他建立地方基層政權,清查戶口,把貴族豪門的大量奴隸,清理出來,單獨成家立戶,變成國家的正式戶口。提倡讀書,擴大學校的招生人數。取消專供奢侈享受的製造部門。把不會織布的宮女,放回家。皇宮的衣服和日用品,車乘馬匹,內庫的武器,外府的布帛絲綢,凡是多餘積壓的,一律分給各個部門和邊疆士兵,連老百姓也能領到一份。
他想打擊貪污盜竊,首先規定出各級官吏的薪俸,申明法紀:貪污達到一匹絹子數量的,要處死罪。有人不老實,硬要以身試法,外戚李洪之,就是這樣的出頭鳥。皇帝把他從弘農郡,鎖拿到京城,召集文武大臣,一件一件地數出李洪之的罪行,然後宣布:“看在我祖母的分上,又是刺史大員,就讓他在家裡自殺吧!”其餘貪官污吏,四十多人,一律處斬。其他各類罪犯,多數免死流放。他決不濫殺,京城每年的死囚,不過五、六個人,地方上就更少了。
二、拓跋宏除暴平民憤
秦州刺史於洛侯,性情殘忍,殺死罪人之前,要斬斷手腕,割掉舌頭,再分開四肢吊起。百姓無不驚駭。
州民王元壽,對刺史於洛侯的暴行,極其憤恨,聯絡各地好漢,聲討刺史。
這事傳到朝廷,皇帝拓跋宏,派人抓住刺史,拉到他經常殺人的地方,召集士民百姓,公開宣布刺史的罪行,立即處死。
同時宣布百姓無罪,一場可能爆發的流血衝突,就這樣化解了。
三、韓刺史痛斥惡吏
齊州刺史韓麒麟,寬厚仁慈,不隨便判罪殺人。從事(官職名)劉普慶,是個惡吏,挑唆他說:“明公到任半年,沒殺一個人,怎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呢?”
韓刺史對這種行為,極為反感,說:“刑罰是干什麼用的?是懲戒壞人壞事!一個仁德君子,萬不得已,才用刑法。老百姓沒犯法,哪能隨便殺呢?如果需要殺人,才能建立威信,那麼,我倒要藉助你的腦袋用一用呢!”
劉普慶又愧又怕,灰溜溜地退下,走開了。
這事讓皇帝拓跋宏知道了,不禁連聲讚嘆:“好個韓刺史,無愧麒麟之美名!”古人相傳,麒麟是一種具有仁愛本性的神獸,拓跋宏這樣說,十分貼切。
四、為重仁義,賤賣金玉!
當時,南北雙方各國,比較平靜,沒有打仗。用和平來往,代替了猜忌和對抗。南齊武帝派劉纘,出使北方。北魏的魏孝文帝,派李安世,負責接待。
為了誇耀國家的財富,李安世得到皇帝拓跋宏的允許,把倉庫中的金銀財寶搬出來,投放市場,讓“商人”(令人假扮的)買賣,又偷偷地收回宮去。
南齊的官員劉纘,在市場上遊玩,看到那麼多的寶物,十分驚訝:“魏國的金玉也太便宜了,大概是山水靈氣,好東西出得多吧?”
李安世得意地笑了,說:“我們國家鄙視金玉,故爾賤得像瓦石呢!”
劉纘本想多買些回去的,聽他這樣一說,不覺一陣慚愧:人家鄙視金玉,自然是重視仁義了。這也許是諷刺我們的什麼吧?他也就不好多買了。
劉纘的行為,得到馮太后的讚賞。兩國結下了更深的友誼。
(裝假做買賣:賤金玉。事不可取。重視仁義,其心可貴。歷史專家把這事,也寫出來,有其深意。)
(事據《資治通鑑》)
附錄:【歷史人物大辭典•拓跋宏】
元宏(467~499)即魏孝文帝。北魏皇帝、鮮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原名拓跋宏。即位時五歲,馮太后臨朝稱制,進行改革。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死,親政後,繼續改革。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元宏);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改行漢族風俗、服制及說漢話;取漢入官制朝儀、典章制度;整頓史治,鎮壓反對改革的鮮卑貴族。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北方社會的進步。《北史》言其“性儉素”,“愛奇好士”,“從善如流”,“哀矜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