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的師生趣談(1):媽媽說我是三天和尚

劉如


【正見網2017年08月14日】

已故日本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吉岡佐,在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動風趣的師生故事。故事在談笑間就解開了父母教子遇到的煩惱,令人茅塞頓開。讓我們一起來分享。

孩子為何總是三分鐘熱度

很多父母都碰到過這樣的育兒煩惱,孩子一會兒說班級的誰誰去學鋼琴了,他也要去學,結果沒過幾天就厭倦了,不學了,過些日子,可能又說要參加野球(棒球)班,媽媽也一定會叮囑不能像上次那樣沒幾天就放棄,可是僅僅堅持了一個月或幾個月,又不願去了,到了第三次,孩子說要學游泳,媽媽這回可是嚴肅警告了:這次可不能再動不動就放棄了,做什麼事都沒有常性,將來一事無成,要想去,這次必須堅持下去,跟媽媽保證了,才能答應你。孩子估計是不假思索就會答應。可是結果呢,孩子還是半途而廢了。

估計不少的媽媽都經歷過這樣的煩惱,原本以為有兩次的教訓,孩子該懂得改正了,不會讓父母失望了,可是事與願違,什麼事情都不順心,罵也好,打也罷,孩子就是不隨自己的心,約好的事,保證的事,沒幾天就給你忘了,大家都覺得很無奈。要守信,要堅持等等大道理說多了,孩子還會說你在說教,根本不聽。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看完下邊的師生故事,定會給大家一個有趣的啟發。

老師,三天和尚是什麼?

其實呢,「三天和尚」是我的形像翻譯,日本原來的俗語是「三日坊主」,常用來形容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沒有常性的人,類似中國人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主要用來教育孩子,因為「坊主」一般是對小男孩的比較隨意又頗有愛意的親暱稱呼,顯得很可愛的樣子。一般提到這個詞,又會想到小和尚,所以我就用「三天和尚」暫時代替「三日坊主」,便於華人理解。

故事說的是,有一天,吉岡先生班級裡的一位小學生A君,突然跑到老師跟前,非常不解地問道:「老師,我被說成是三天和尚。媽媽說,『你這孩子,真的是三天和尚,幹啥都不行。』老師,三天和尚是甚麼意思呢?」沒想到這一問,班級的所有學生都聽見了,大家都圍過來,紛紛發表各自的理解,有一位肯定地說,是干什麼都很快就放棄的意思。

老師卻不急於回答正確答案,而是藉著生活中發生的、碰到的、大家都在實際運用的詞語,要讓正在學習的學生,懂得生活當中處處都是學問的道理,並讓他們自發地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尋找答案,而非強行灌輸,同時讓孩子懂得有疑問查詞典是解決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

於是老師明明知道答案,卻只是出主意,讓大家一起查找書架放著的詞典,這下好了,大家全都圍過來,看著老師取下詞典,一邊好奇地看著老師翻查,一邊你一言我一句地發表各自的想法。

有的說,這樣的話語,辭書裡會有嗎?有的說,辭書什麼都記載,我想肯定會寫有的,有的則緊盯著老師,期待結果,大家都很集中於這件事,期待老師最後的結論。老師終於找到了,用興奮的語調說:有有有,真的有,說的是對任何事都很容易厭倦,不能長久堅持的人。

老師話音剛落,大家都樂了,紛紛表示自己就是詞典裡說的三天和尚,不料那位被媽媽說成是三天和尚的A君,馬上肯定地大聲說道:「這麼說,我可不是三天和尚」。於是他一一說明自己的理由:雖然,學毛筆,學繪畫,學算盤,的確都很快放棄,所以媽媽這回,聽說我要學游泳,非常生氣,把我說成三天和尚,沒再允許我的要求,但是,我不是因為覺得膩了,厭倦了而放棄的,是因為去了之後,發現不合適自己,所以就打算不斷地尋找適合自己的興趣。

老師聽了,突然覺得,三天和尚也未必就是壞事。

莫給孩子下定論

我看了這個故事,突然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給孩子下結論,甚至根本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下了定論,孩子的不聽話,也許就像這個故事裡的A君,根本沒聽懂媽媽說的話是甚麼意思,有時候,我們大人覺得非常明白的道理和話語,以快速的不高興的情緒說出來,孩子也許根本沒聽懂,又或者聽而不聞,反正父母要教訓,那就聽吧,聽後也沒太放心上,結果大人總是抱怨,為何孩子總也不聽話,總也聽不懂。也許是真的沒聽懂。

這位老師的耐心和不強行下結論的做法,讓孩子各抒己見,自由討論的效果,真的很好,很容易讓孩子敞開心扉,了解孩子,也很容易讓孩子自己明白和樂於接受道理,非常值得借鑑。

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耐心地守候,問題出現後,保持冷靜不要輕易責備,而是靜靜地問清楚孩子放棄的原因是什麼,了解了事情的原因,才能想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正所謂找對病因,方能藥到病除。我們的孩子其實都很聽話,非常可愛。即使真的是三天和尚,也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成長變化,往往出人意料,只管以長遠的目光、欣賞的心態關愛和相信自己的孩子。

下一期,我們就來分享小時候看似沒指望、沒出息,長大後卻成為著名繪本作家的有趣的例子,這個孩子,也是吉岡先生教過的學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