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鄭重


【正見網2019年03月15日】

【原詩】
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今譯】
蟬棲高樹,餐風飲露難以得飽,
發出哀傷之聲,也無人傾聽。
到了五更時,已聲嘶力竭,
樹色依然碧綠,還是不動於情。
官職卑微如桃梗,飄泊無定,
眼看雜草叢生,要把故園蕪平。
感謝蟬鳴不斷,使人警醒,
我也和你一樣安貧樂道,舉家清貧!
       
【注釋】
本以二句:古人認為蟬居於高樹,只餐風飲露,不吃食物。二句意思是:即以高樹相棲,就難免飢餓,因而雖聲帶怨憤,也是徒勞。  
五更二句:疏欲斷意:謂蟬通宵啼鳴,到五更時,已無力氣,疏落之聲,已近斷絕。但所棲之樹卻無情自碧,不顧蟬的呼叫,不理解蟬的衷情。  
薄宦:指官職卑微。  梗:猶泛,代用《戰國策》一段寓言,桃梗說土偶人是泥土做成的人形,到秋天降雨時,就要毀壞。土偶回答說:我毀壞了,不過復歸於泥土。而你這樹枝條,被水漂走,卻不知道要漂到何處?本句意謂官卑職微,行跡不定,無所歸依。  蕪已平:指雜草從生,蓋滿故園。  
煩君二句:君:指蟬。警:驚醒、觸動之意。舉家清:指全家清苦。這兩句是作者對蟬說的話:感謝你用你的鳴聲,給我提示,警醒我:要安貧樂道,堅守我全家的清苦高潔!

【解析】
這是詩人的一首著名詠物詩。詩人通過詠蟬,寄寓自己的志願情懷。前二聯寫蟬,達到了物我同一,寫蟬即寫作者自己的身世。蟬高棲難飽,費聲長鳴,卻無人理解,純屬徒勞,這正是作者清高自處,而世情冷漠,無人相知的寫照。三聯寫作者因蟬聲引起的感受,抒發自己身為薄宦,飄泊外鄉的哀傷。最後則物我合寫,以蟬自警,要和蟬一樣堅守貞操,自甘清貧。

詩以蟬起,又以蟬結,章法嚴密,物態的精細刻畫,與情意的婉轉表述,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確是托物詠懷的名作。為歷來為詩家所稱賞。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謝謝您多次、經常的提醒、警示我:應該安貧樂道,勿忘初心,清廉到底!我也正是如此,舉家(全家)清正!

明代學問家陸紹珩說:「儉為賢德,貧是美稱。」古人詩云:「官到能貧便是清!」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都應以清正為好!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