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國醫張錫純:敢用一味山藥 起死回生(7)

劉如


【正見網2021年12月21日】

這次的病案是張某給張錫純的一封來信,講述自己運用「一味薯蕷飲」治好侄女危重瘰證的過程。瘰證,就是民間所說的老鼠瘡,西醫一般稱為淋巴結核。

原文:

直隸青縣張××來函∶侄女××,已于歸數載,因患瘰 證成癆,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來函索方。余揣此系陰分虧損已極所致。

俾先用一味薯蕷飲,每日用生懷山藥四兩,煮汁兩大碗,當茶頻頻溫飲之。不數劑,喘定汗止,咳嗽亦見輕。繼又兼服薯蕷粥,作點心用之,漸漸全愈。

大意:

直隸(大致是今天的河北省)青縣張某來信說:我的侄女某某,已經出嫁好幾年了,來信得知,她因患瘰證成癆,喘咳不停,易出虛汗(氣虛不能固汗,非指因熱而出汗),或者心中常常覺得發慌心悸,躁動不安。問我可有辦法尋得良方。我琢磨著此病應該是體內血、汗等陰液成分虧損到極限所致。

因此,我讓她先服用「一味薯蕷飲(山藥)」每天用生懷山藥四兩,煮出湯汁兩大碗,當作茶水頻頻溫服飲用,沒用幾劑,喘息平穩,虛汗停止,咳嗽的症狀也變輕了。接著讓她同時服用山藥粥,以作點心,漸漸就痊癒了。

分析:

古時稱這種病叫「瘰癧」。 民間有「十癧九死」之說。俗稱「癧子頸」或「老鼠瘡」,西醫稱它為淋巴結核。「瘰癧」始見於《黃帝內經》:「寒熱瘰癧,在於頸腋者……」,也就是說,該病部位多見在頸部皮肉間,可看到大小不等的核塊,小者為瘰,大者為癧。病初起時如豆,不覺疼痛,逐漸增多,累累如串珠狀,故稱瘰癧。成膿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後膿水清稀,往往此愈彼破,形成竇道,狀如老鼠洞。頸部為最常見,嚴重時,可發展到肺部、腋窩和腹股溝部。治療起來非常棘手。

從張某來信可知,他本人通中醫醫理,因此侄女才會給他去信,求要方子。也能推測出,在清末民初,女子出嫁後,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煩擾娘家,一則出嫁則為夫家之人,二則,也不能冒然打擾娘家,以免娘家人為自己擔心。所以,他侄女應該是夫家求醫診治而不愈,病情越來越重,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這才向娘家人求助。信雖寫的很簡練,但大致情理如此。張某收到信可想而知娘家人大都知道了,擔憂之情不言自明,病情到此已經十分危險。張見病情危重,因通醫理,自行診斷為「陰分虧損已極所致」。用一味山藥,治好了侄女,救了侄女一命。因此來函致謝。若是一般病情,也不至於來信感謝了。

張某其實是看到張錫純書中「一味薯蕷飲」藥方下的這段話:「治勞瘵發熱,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心慌不安的樣子)……,及一切陰分虧。生懷山藥(四兩,切片) 煮汁兩大碗,以之當茶,徐徐溫飲之。」對照侄女的症狀按照原方去治療了。

該病多為好生悶氣,情志不暢引發脾胃中樞氣機受損,進而肺氣虛弱,肝氣鬱滯,心神失養,毒邪趁虛而入所致。多見於青少年。

張錫純說:「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飲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質甚多,炒之則其蛋白質焦枯,服之無效。」 又說:「其含蛋白質最多,在滋補藥中誠為無上之品」。

這段話很通俗,把山藥的中藥藥性講的很清楚。可入肺脾腎三髒,調理人體氣血,恢復三臟經絡氣機的正常運行,肝必得血而柔,心也得血以濡養心神,整體氣機舒暢調達,抑鬱得解,心神安寧,情志復原。正氣扶正,病得以除。

同時這段話提醒大家,不可用炒過的,要用生的山藥,炒過的山藥的蛋白質已經焦枯,張錫純認為這樣的服用無效。只有生者才能發揮出巨大的功效,成為滋補藥的無上之品。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當然今天人們多用西醫治療這種病,拖到很嚴重的情形可能不多見了,但是,該病在貧苦的農村依舊是難纏的病症之一,張錫純為了給百姓更多的生路,把這個病案收錄進書中,讓走投無路、無錢看病的人多一份希望。所以,我們介紹這例病案,一則給出不同的思路和希望,供大家參考,同時也是為了說明山藥的奇妙功用。

但是要提醒大家,得病後的診斷是很複雜的事情,每個人體質不同,具體原因不同,水土季節不同和患病後具體階段的證候都不同,用藥自然不同,就這個老鼠瘡,中醫還分陰證、陽證,治療方法有時正好相反。因此有病一定要找專業醫生來治病。不過,遵醫囑作為食療恢復人體正氣肯定是大有助益的。

一般沒病的人,僅僅出於養生,用量不可如此巨大,這些案例,都是危重情形下身體極度缺失養分,用以救命的用法,所以,養生保健,建議買鮮山藥熬湯作為飲食即可。儘管無毒,性平和,但過猶不及,萬事萬物都是此理。

山藥講到這裡,已經7篇,估計會感到十分膩味,但念及今年冬季溫和異常,冬行春令,好似春天的氣息,恐明年春季溫病外感流行,因此,下期最後介紹一則山藥治好溫病的案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