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6月17日】
西地雄主秦國
春秋時期,秦國的穆公勵精圖治,成為五霸之一。而穆公之後的一段時間,頻繁更換君主,君臣關係也不協調,所以與他國征戰不多。從獻公開始後的秦王,如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都能廣招賢才,並且知人善任,從而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滅了六國,統一了全國。
穆公去世後,兒子康公即位。經過共公、桓公、景公、哀公、夷公、惠公、悼公,傳到厲共公繼位。厲共公三十四年(前443),發生了日食。這時已經進入了戰國時期。厲共公去世後,他的兒子躁公繼位。又經過五代,獻公即位。因為頻繁更換君主,秦國無暇顧及征戰。在這期間,秦國的河西的土地被晉國奪去了不少。
走向強盛的秦國
*秦統一的預言
獻公即位後,首先廢止了殉葬的制度。然後他安定邊境,並遷都櫟陽。四年正月庚寅日,孝公出生。十一年(前374),周朝太史檐(dān,擔),拜見獻公說:“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十六年(前369),桃樹冬天開了花。十八年(前367),櫟陽上空下了黃金雨。二十一年(前364),秦軍與魏國在石門交戰,殺了魏兵六萬人,天子送來繡有花紋的禮服祝賀。二十四年(前361),獻公去世,兒子孝公繼位,這時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
*孝公的改革
孝公即位時天下的形勢是:黃河和殽山以東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立。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而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為了抵禦他國,正在修築長城,長城從鄭縣築起,沿洛河北上,北邊據有上郡之地。楚國的土地則從漢中往南,據有巴郡、黔中。此時的周王室愈加衰微,諸侯之間用武力相征伐,彼此爭殺吞併。因為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所以諸侯們象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孝公於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布招募賢士的通告,希望可以重修穆公的政令。衛鞅聽說了,就來求見孝公。三年(前359),衛鞅勸說孝公實行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孝公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但甘龍、杜摯等人不同意,雙方為此而爭辯起來。最後孝公採用了衛鞅的新法,百姓對此抱怨不休;但是過了三年,百姓反而覺得適應了。於是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左庶長。此事記載在《史記・商君列傳》裡。
十二年(前350),衛鞅修造咸陽城,築起了公布法令的門闕,秦國因此遷都到咸陽。並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併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九年(前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二十年(前342),諸侯都來祝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二十二年(前340),秦孝公封衛鞅為列侯,號為商君,所以又稱他為商鞅。
二十四年(前338),秦孝公去世,兒子惠文君繼位。當年,惠文君就殺了衛鞅。原來衛鞅剛在秦國施行新法時,法令行不通,太子觸犯了禁令。衛鞅說:“法令行不通,根源起自國君的親族。國君果真要實行新法,就要從太子做起。太子不能受刺面的墨刑,就讓他的師傅代受墨刑。”從此,法令順利施行,秦國治理得很好。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登位,秦國的宗室大多怨恨衛鞅,衛鞅逃跑,於是定他有反叛之罪,最後處以五馬分屍之刑,在都城示眾。
*孝公之後的征霸戰
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戰國中期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強大起來的秦國,首先向東方擴張領土。公元前329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建議與魏、楚相親善,接著在魏、楚的配合下,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將軍隊開到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稱王的大業。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遂以張儀為客卿。張儀一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又將所奪土地還魏,迫使魏國首先事秦,納上郡十五縣予秦,對其他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張儀被任命為秦的國相。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以聯合抗秦。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不得不於公元前322年任用張儀為魏相,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但張儀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國首先事秦,而讓其他諸侯國仿效。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趕走了張儀,以公孫衍為魏相。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一次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被秦擊潰。
此後,秦不斷進擊三晉,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機會,出兵占領了巴蜀全境,獲得了一個富庶的後方基地。公元前316年,燕王噲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結党進攻子之,百姓反攻,殺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數萬。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由於齊軍大量殺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齊軍被迫撤退。但此事證明,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同時,齊與楚結盟,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
為了破壞楚、齊聯盟,公元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與齊絕交。當楚懷王察覺受騙,又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裡。張儀又說服韓、趙、燕與秦連橫。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於秦國。從此,楚國一蹶不振。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多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統治。而且歷代秦王都非常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產,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為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於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為天下第一的強國。
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年) 而卒,秦莊襄王繼位,任用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了東周,攻取了韓國的成皋、滎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於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橫掃六國,史稱秦滅六國。秦於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總述:戰國時代以秦的統一天下而最終落下了帷幕。後世史家一直在探討秦能統一六國的原因。除了那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外,或許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從此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統一王朝遠遠多於分裂時期。一切按照的安排進行著。
參考書目
1、《史記》,司馬遷, 西漢
2、《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1884-1957),華東師大出版社
3、大紀元和正見網上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