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文臣(一)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5月29日】

【原文】

帝王有出震向離之象,大臣有補天浴日之功。 三公上應三台,郎官上應列宿。 宰相位居台鉉,吏部職掌銓衡。

吏部天官大冢宰,戶部地官大司徒,禮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注釋】

出震向離:震、離,為兩個卦象名,震代表春天和東方清晨的天象——春天陽氣升出地面,或太陽從東方升起;離代表陽氣極盛的夏天或太陽升起的最高位置。帝王如同生命的動力,如同太陽,從東方升起,普照大地,給天下帶來光明、生機、希望,並引領天下臣民走向繁榮昌盛的最高的位置。所以帝王治理國家被喻為出震向離之象。

三台:三台星。古星宿名,有六顆,兩兩排列,分上中下三層,如台階,所以叫三台,與三公對應。

三公:古代朝廷地位最高的官銜。一般指太師、太傅、太保。

郎官:尊稱郎君,簡稱為郎。帝王的侍從官。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稱。無固定員數,依詔命行事。漢代為了嘉獎大臣,郎官往往是兩千石官員之子,後人遂將世家門閥子弟稱作郎君。

台鉉(xuàn):台,指三台星;鉉,指鼎耳,以代鼎。因鼎三足,有三公之象,故以喻宰輔重臣。

銓衡(quán héng):衡量輕重的器具。後作權衡,有品鑑衡量、考核、選拔(人才)之義,《晉書·良吏傳·吳隱之》:「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周禮》訂立,為後世六部官制之始。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就是這六部機構的最高長官。隋唐以後,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來分當天、地、四時官,稱六卿。

大冢宰:古官名。最高宰相,相當於吏部尚書。西周置,即太宰。位次三公,為六卿之首。《尚書》稱:「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大司徒: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長官,與戶部尚書相當。

大宗伯:相當於禮部尚書。

大司馬:相當於兵部尚書。

大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後世也用作刑部尚書的別稱。

大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掌水利、營建等工程之事。同工部尚書。

【譯文】

聖明天子有出震向離的形像,喻治理天下如天上的太陽,普照大地,天下日漸興旺繁榮,大臣輔佐帝王,補益規過,有扶天捧日的功勳。三公對應天上的三台星,各部郎官相當於天上的眾星宿。 宰相統領百官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地位如國之重器,喻為鼎鉉。吏部掌管天下官吏的事宜,負責為國家選拔、衡量德才優良的人材。

吏部古名天官,長官稱大冢宰;戶部古名地官,長官稱大司徒;禮部古名春官,長官稱大宗伯;兵部古名夏官,長官稱大司馬;刑部古名秋官,長官稱大司寇;工部古名冬官,長官稱大司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是六部的總稱;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是六部尚書的古稱。

【點評】

三公,後世皆以西周確立的太師、太傅、太保作為代表。認為是古代官職的最高稱謂,地位極為尊崇。他們是帝王之師,西周帝王年幼或暫缺帝王時,可代理帝王攝政。儘管三公在歷代名稱各異,權力或虛或實,但地位的尊崇從未改變。一直沿襲至明清。

清朝時期,太師、太傅、太保多為皇帝為去世的大臣追加榮譽官職所用。比如1852年,咸豐皇帝得知恩師杜受田病逝,加封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晚清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去世後,都被追封為太傅。家族子孫因此會在社會享有極高的榮譽和地位。那是相當自豪的。

那麼,到底三公是怎樣的官職呢?為何後世漸漸演變為榮譽稱號。

三公裡,太師地位最高,太傅次之,太保最低。(都有帝師和輔佐之責的基本內涵,因此,後世作為培養或監護太子的師父,演變出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的官銜,重在傳授文武和監護。)。但今天的一般百姓,聽聞太師一詞,恐怕是來自古典小說《封神演義》裡描述的紂王重臣聞太師。聞太師法力無邊,連暴虐的紂王都對他十分敬畏,如相父一般倚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太師在商朝就有,掌握著軍事律法等一切國事,地位極高,權力極大。

而在歷史記載中,周文王渭水尋得姜子牙,即姜太公。他成為後來帶領周武王滅商紂建周朝的太師,不管是小說還是歷史,都表明,這些被封為太師的,既擔宰相之職,又統領軍隊,商朝已經存在,那時的太師就相當於三公。權力不僅大的不可思議,集合帝王之師、宰相和軍事最高長官於一體。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都是修道人,用神通打仗,懂陰陽調和之理,通天道,明天象吉凶。

姜子牙為助周滅紂,奉師命下山而來,所以,三公絕非一般人可以擔當的。也絕非普通意義的官職。奉天命助帝王推動朝代更替,或奠定朝代根基和文化,毫無私利的修道人方能配此高位,擁有這等巨大的權力。

因此在《尚書·周官》有這樣的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如何理解呢?

《唐六典》有這樣的解釋:「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說的很明了,三公要以道正天下,若無高德,為修道知道者,德不配位,就無法高居此位,就無法掌握陰陽變化之理,無法用宇宙道法來教化帝王,統領百官和軍隊,平定邦國。凡國家大事,統統在三公的統領之下。而不被具體官職束縛。

因此,三公不一定就局限為太師太傅太保這三者的具體名字,也不一定非要三者同時存在。不同朝代,因局勢和道德水平的不同,名稱、權力和人數就會發生變化,越往後,隨著道德的下滑權力越受限制,在明仁宗之後,三公漸漸變成有名無權的虛銜,成為給立下大功的文武大臣加官、贈官所用,留下的只是三公受人敬仰的榮譽而已。

儘管如此,不變的三公尊榮,始終會把遠古的道德文化內涵和修煉的神秘色彩代代傳承,保留住這份神傳的記憶。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