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朝廷(一)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5月02日】

【原文】

三皇為皇,五帝為帝。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天子天下之主,諸侯一國之君。 官天下,乃以位讓賢;家天下,是以位傳子。

【注釋】

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具體說法很多,但基本上多數情形下中國五千年的人文始祖黃帝被看作三皇裡的最後一位。也是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五帝時代的首位帝王。

五帝:有多種說法,一般指黃帝、少昊、顓頊、堯、舜等這個時期的帝王。

力:武力。

諸侯:周代分為許多諸侯國,國君稱為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級。

官天下、家天下: 堯、舜實行禪讓制,選賢人繼承君位,到禹時君位傳給了兒子。所以五帝時是官天下,夏商周三王時轉成家天下,同時繼承五帝三皇之德,故合稱為官家,宋朝皇帝稱官家,提醒治國要效仿三皇五帝之德。

【譯文】

自古天皇、地皇、人皇通稱為三皇;黃帝、少昊、顓頊、堯、舜合稱為五帝。以仁義道德治理天下的稱為王道,仰仗武力來征服天下的是霸道。天子是天下之主,諸侯是列國之君。 五帝將王位讓給賢能者稱為官天下。三王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故稱為家天下。

【點評】

古代治國的四種境界

朝廷,在這裡,可理解為中國古代治理天下的管理形式。分為「皇、帝、王、霸」這四種不同的境界。

所以本課第一句就是「三皇為皇,五帝為帝。 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這第一句話,就概括了中國古代朝廷的四種不同層次的基本概念——「皇、帝、王、霸」。同時也揭示了其劃分標準是以道德為核心的,「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具體點明以德作為王和霸的區分標準。其實也就等同告知學習者「三皇為皇,五帝為帝」是擁有更高層次道德境界的治國之道。也就是說,「皇、帝、王、霸」具有不同的道德內涵,從皇到霸,古人用皇道,帝道,王(仁)道和霸道來給他們定性,區分它們的層次境界。自然皇者最高,越往後越低。編寫古代啟蒙教材的,必然懂得這個文化實質和發展規律,同時以我們最熟悉的王道霸道來具體點明。

今天的人們最熟悉的也就是王道與霸道,尤其霸道這個詞,甚至成為今天現代人類社會通用的詞語,用它來形容人的蠻橫無理。這也意味著,不管我們現代人如何墮落得不仁不義,不能理解古代朝廷的形式和內涵,至少這個霸道一詞,卻有著深遠的文化背景,還能提醒人們尋根溯源,重返重德的正道。

因此我們看到的歷史,從春秋往後,彷佛就在王道與霸道中循環往復,不斷交替,人們在人心敗壞後的戰爭中,王朝的毀滅中,得出的教訓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永遠都是古代後世帝王們首先要關注,並以此教化百姓的核心問題。否則,國家就會走向毀滅。這是個無情的規律。因此當我們普遍看到霸道在主宰人心時,人類就已經走向毀滅的邊緣。這時候回歸傳統道德,回歸先祖開創文明的源頭,喚醒對皇道帝道的關注,就變得十分迫切。

三皇之道  無為而治

中原文化,三皇,其實是一段天上的各種神下世開創人類文明的漫長的遠古時期,天地人,三類神,為三皇,不僅僅只有三個神,而是三類神,管理三類境界,相互配合,目的是推動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當然三皇的說法很多,這裡僅僅代表一種理解。

三皇,後世多數學者認為結束於黃帝,這時候的人類處於無為而治的狀態,尤其是黃帝之前,連有形的政府機構都不存在,人們感受不到君主的存在,處於半神半人的狀態。與自然融為一體,人天真無邪,具足神通,水火不侵,甚至能在天空飛行。也就是處在不修道,也不知有道卻就在道中的自然狀態。人也十分長壽。這個美好的無為而治的狀態,體現的就是皇道的治國境界。那時的皇,其實是遠古的神。那麼這個境界的人類社會,真的存在過嗎?我們可以回顧黃帝夢遊華胥國的故事。

黃帝神遊華胥國  開啟帝道

據《列子•黃帝篇》:黃帝統一中原後雖然天下穩定,但他還是很不滿意,於是他決定用心修道,以參悟治國的天機。有一天他白天睡覺,夢中神遊,發現自己來到了傳說的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氏的故鄉華胥國。華胥國在非常遙遠、人力無法到達的一個神秘的空間。黃帝元神至此,感到太不可思議了,因為這個國家沒有管理者,百姓無欲無求,心靈純真質樸,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完全順應於自然。因此他們沒有任何痛苦,水火不侵,自然萬物都不能傷害他們,他們可以自由飛行,具備神通,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存在,是一個奇妙美好的樂土。

黃帝醒來後,馬上領悟了遠古伏羲時皇道無為而治的天機,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將天下治理得同華胥國一樣。黃帝也因此悟道得道了。

據《白虎通義》: 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是皇天之神,他以道,無為而治,天下人誰也不會去違背。只要人為的干擾到了哪怕一個百姓,都不能稱其為皇。所以皇道治國,讓人人皆在道中,黃金遺棄在山,珠玉丟棄在水,沒有人會關注和打撈,百姓恬淡率真,無欲無求,與天地神靈相通。

由此得知,黃帝既然是三皇之末,五帝之首,又只能通過神遊的方式重新悟道得道,那麼他就代表了皇道的繼承和帝道的開始,他治理出的無為而治,屬於需要通過後天修道,重新回歸和領悟皇道境界的代表。也就是說,黃帝一開始境界低於完全在神的層次的三皇,過度到了帝的層次,要重德修行後才能悟出天道的真諦,也就是皇道的天機,所以稱為帝道。他以半神半人的方式,開啟了五千年後世修道得道的文化源頭。給註定會不斷處於道德下滑的人類設立了一個背離天道後,提醒人通過修道自救,甚至得道成神,重返神界和天國的思維方式。

這就是孔子以來,儒家學者不斷提醒人們奉行王道行仁義和追尋無為而治境界的原因。能否做到不是目的,喚醒人重德的修道之心,返本歸真,才是根本目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