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技藝 妙不可言

纖纖


【正見網2023年02月21日】

繪畫作為一種神傳的技藝,是非常傳神的。當然神傳的東西傳神也是必然的。唐朝詩人方乾的這首《題畫建溪圖》全文僅僅二十八個字:「六幅輕綃畫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記得曾行處,只欠猿聲與鳥啼。 」

「六幅輕綃畫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有人用六幅畫來描繪建溪的風景。而且還是在一種絲絹上,自然是不容易的。「輕綃」是一種透明的絹布。「刺桐花」是在當地一種常見的植物樹類,算是有代表性的樹木吧。這句大意是非常簡單的:用六幅透明絲絹來描繪出來的建溪,刺桐花下清晰的小路,有高有低。用絲絹繪畫難度會比普通的紙張更難一些,而透明的特性又使得畫有種透明感,感覺有刺繡的特點吧。

「分明記得曾行處,只欠猿聲與鳥啼。」詩人大概是去過建溪的,竟能從中找到熟悉的場景,說明畫家的技藝是非常高的。除了沒有猿的啼叫和鳥鳴,一切仿佛就像是真實的場景。今天的人往往喜歡拍照,然後通過清洗照片或者印刷,來重現遊覽過的場景。這樣非常的簡單又價格低廉,似乎真實性更好一些。這倒是無可厚非的,繪畫再準確也沒有拍照準確。

其實人的眼睛也是非常複雜的,看到和感應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我們看一張照片就沒有感覺,而看一幅繪畫(特別是原畫)就有一種傳神的感覺呢?因為我們是看到了畫本身的內涵,特別是中國的古畫,都是講神韻的,就是它背後都是有內涵的,有一種看不見又能感受得到的說不出來的感覺,這就是內涵神韻。有的畫家甚至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都注入到畫中了。

過去有些技藝高超的人,會仿製一張圖,甚至讓畫家本人來也無法分辨。按道理講畫都是有內涵的,為什麼仿製的畫卻難以分辨呢?有兩種原因。一種是仿製者也是一位高超的畫家,也可以注入內涵,第二種就是欣賞鑑別的人只注重了表面,忽視了內涵。如果真的用心去感受相信會感受到區別的。

繪畫是神傳給人的一種技藝,背後是有神在管的。因此才會有內涵,目的是讓人有神在約束和保護,使得人不至於失去應有的道德規範,走向墮落。特別是繪畫,沒有神的約束就會有魔性出來,那就不只是害自己的問題了。所有的觀賞者都會被影響的,這就不是小事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