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智者不惑

貫明


【正見網2005年04月26日】

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時代,善惡真偽難辨,如果心中失去衡量的準則,就容易人云亦云,失去識別真假的能力。一個人如果沒有辨別真假的智慧,就很容易被邪惡而動聽的謊言所迷惑,或受騙上當,或誤上賊船,做出一些荒唐而沒有理智的事情來,其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孔子曾經說過:「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然而,一個人要想成為一個明慧不惑的智者卻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每個人都知道一張10元鈔票與100元鈔票的區別,卻很少有人能用肉眼辨別一張100元鈔票是真鈔還是假鈔。筆者曾經在中國大陸的一個鄉鎮貿易市場看到一個賣青菜的農民,手裡捏著收到的一張100元假鈔票啕嚎大哭,並且悔恨地大罵自己是一個不能辨別真假的傻瓜。但是,即使他能夠辨別這張鈔票的真偽,又如何去辨別假奶粉、假文憑、假論文、假食油等等數不清的假冒產品呢?本來在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這些假冒產品都是不應該存在也是不會存在的,只有在道德敗壞的社會才會有人以製造假冒產品為職業。

由此看來 ,辨物是一個方面 ,而修德又是一個方面 。能辨物則不惑於利,能修德則不惑於道 。而真正的智者不僅要能辨物 ,更要修德 ;既不惑於利,又不惑於道。這樣看來,「智者不惑 」就不僅關係到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更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 ;一個人要成為一個智者,既有智力的測試,更要有道德的檢驗,只有都有合格了,才能稱得上是明慧不惑的智者。

世上之事,很多時候由於外表包裝的五花八門,往往令人眼花繚亂而被其外觀迷惑。真正的智者卻不會只聽其表面,而是分析其各種動機與可能性,慢慢的去選擇考慮。人世間最大的智慧之一是知人,分辨好人與壞人的能力卻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作家王鼎君的書中曾有一個小故事。一位爺爺對孫子說:「做人最要緊的學問是分辨好人與壞人。」他用一塊黃金做獎品,測驗兩個孫兒的「知人之明」。他說:「你們去調查一下鄰村的胡建安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誰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這塊黃金就是誰的。」他們倆輕輕鬆鬆的出去,高高興興的回來,兩個人都望著桌上的金塊,志在必得。長孫滿懷信心的說,胡建安是壞人,因為他們村的地保說這人很壞很壞,而地保對本村裡每個人的行為了如指掌。「不對」,爺爺搖頭,「那地保是個壞人。壞人口中的壞人,說不定是個好人。」次孫聽了,信心倍增,立刻接過來說:「爺爺,我看胡建安是個好人。我專程去拜訪過他們的村長,提起胡建安,村長連聲說:『這個人很好!好人一個!」爺爺又輕輕搖搖頭:「也許,可是未必。那村長一向老實怕事,沒有褒貶善惡的勇氣。」 孫子急了:「到底胡建安是好人還是壞人呢?」爺爺睜開眼睛,微微一笑,伸手抓起金塊,放回箱中。「這要靠你們自己去找答案。你們什麼時候有了這種能力,黃金就會在你們手中。」

如何才能達到「智者不惑」的境界?其實筆者在修煉之前也曾經把吃喝玩樂當作「好」,把忍辱無私當作「傻」。由於看不透人生的迷霧,分不清真正的好與壞,一直生活在憂患、疑惑、恐懼之中。是李洪志師父的《轉法輪》徹底解開了心中的謎團,使筆者在佛法中真正的開智開慧。其實分別好壞只有一把恆古不變的尺,就是「真善忍」的準則,如果心存真善忍,那麼就能在人心複雜的環境中常保一顆清明透徹的心,不為世事所迷,成為一位明慧不惑的智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