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漫步:地黃

天一


【正見網2006年03月12日】

因為是中醫世家,故長短細碎的小事、家事聊完之後,無意中我外州做中醫的姐姐順便說了一句:「噢,地黃治關節炎效果不錯,有病例時你可試一試。」

這次我左耳聽了,沒有從右耳出去,因為最近診所裡確實有不少關節炎病人。

最近治了一批關節炎,幾種方子都用,唯有服地黃的病人回來反饋最好,過去我用地黃與其它諸藥合用,從來沒有提出來單味用藥,這一陣試下來,實在令人刮目相看。

地黃屬玄參科植物,是我國著名的一味中藥,產量大,質量佳。明朝年間的河南武涉、泌陽、溫縣一帶稱為「懷慶府」,因而,這一帶所栽培的地黃、牛膝、山藥、菊花,歷史上稱為「四大懷藥」。李時珍謂「今人惟以懷地黃為上」。懷地黃喜生長在肥沃的沙質土壤中。每年初春栽種,秋季根長成挖出,除去蘆頭和鬚根,洗淨,稱「鮮地黃」。形似白薯,外皮橘黃色,平滑,斷面菊花心。

傳統的炮製方法有三:
1. 將鮮地黃放在火坑上緩緩焙至八成干,變灰黑色,柔軟成團,稱乾地黃,習稱生地。生地――涼血清熱,又能活血散血。
2. 取乾地黃同黃酒或少浸泡,蒸至酒或水吸盡取出,曬至外皮粘液稍干,然後切片曬乾,通稱熟地黃。
3. 取乾地黃片炒至發泡鼓起,稱生地炭。

地黃可以做成藥膳,生地黃粥。清肝,涼血,明目,還有地黃治傷之說。《神農本草經》始稱:「地黃,療折跌絕經。」南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生地治墮墜垤折。」「能消淤血。」

傳說古時一人過橋墜馬,右臂脫臼,當即昏迷不知痛苦,左右急召醫者,乃以藥封腫脹處,過了一夜, 早晨疼痛已止。其藥正是生地所熬之膏。由此可見,古人以生地用於骨傷已有較長歷史。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曾寫了一首有關地黃的詩: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將何用,持以易疰糧。
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

詩中描寫的是災荒之年斷炊的農民,採挖地黃賣給富人餵馬,以換回殘羹剩食,充飢度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