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8月25日】
編者按: 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注釋】
(1)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
【語譯】
孔子說:「刻意說出甜蜜中聽的話,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心。」
【研析】
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要謹慎小心,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反對言不由衷,說話辦事隨心所欲,或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延伸思考】
1、你喜歡聽別人對你說稱讚的話嗎?找一找背後可能是什麼原因?
建議思考方向:個性可能是一說就炸,充滿虛榮心作祟,這樣會間接導致對方造口業……
2、你喜歡對別人說好聽話嗎?為什麼?要如何說才符合「真誠」而不虛偽?
建議思考方向:真誠說出的好話和討好別人刻意說出的好話,其背後的用心是天壤之別,且最終的效果也不一樣,真心為對方好而說出的話,就算是忠言也不逆耳,反而會讓對方敬重與珍惜。(教師可以分享唐太宗和諫臣魏徵的故事)
3、當別人意見和你不一致時,你會如何表達自己?
建議思考方向:
◎與其隨意附和,不如真誠表達自己,也善意理解別人,學習尊重卻不苟合。特別是學生於同儕之間很容易因為「一幫哄」壯膽去做壞事。
◎「少數服從多數」站在真理的角度去衡量,並非絕對正確。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如何把持住是非善惡的衡量標準做出正確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而失去做人的準則。
【講故事時間】
李林甫為唐玄宗時的宰相,他善於逢迎,因而取得玄宗及其親信的歡心。李林甫平時和人接觸時,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好話,實際上,他卻非常明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日子一久,人們發現他的偽善,就在背後都叫他「口有蜜、腹有劍」。
有一次,他故做親切對同僚李适之說:「華山蘊含大量黃金,倘若能夠開採出來,就可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尚知情。」李适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稟告玄宗,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找李林甫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但是華山是具有帝王風水特質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採呢?勸您開採的人,恐怕不懷好意啊;我很早就想把這件事告訴您,但是為了大局著想,始終不敢開口啊。」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忠君愛國,反而對李适之大為不滿,便逐漸疏遠他。後來,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時評價李林甫,指出他是個口蜜腹劍的人,這是很切合實際的。因為他經常表面上稱揚別人,暗地裡卻陷害別人,因此世人都說他口中有蜜,腹中藏劍。
【注】:李林甫,(?-752年)陝西人,唐朝宗室,唐高祖祖父李虎五世孫,小名「哥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至天寶十一年(752年)間擔任宰相,追封太尉,揚州大都督,人稱「口蜜腹劍」。後來人們多認為他正是使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之一,是奸臣的代表。
唐朝中書侍郎李義府,平常為人忠厚溫和;而且不論和誰說話,總是面帶著微笑,表現出十分誠懇的樣子。其實他心地刻薄、奸詐,常以陰險的計策來陷害好人。日子一久,大家也發現了他的假面具,就說他「笑中有刀」。
「口蜜腹劍」和「笑中有刀」這兩個故事的含義是一樣的:形容人口是心非、表裡不一;外表顯現得很好,很討人好感,內心卻盡想些壞主意來謀害人、算計人。這樣的人是不會具備什麼仁德之心的,正如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仁矣。」
【課後作業】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修口」?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經因為不修口而遇到一些麻煩事,或者是因為你修口了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困擾?請於下回上課時,和大家說說你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