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04日】
編者按: 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2)服其勞;有酒食(3),先生饌(4),曾(5)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第二》)
【注釋】
(1)色難:有二種解釋:一解謂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悅色最為困難;此色指子女的臉色。二解謂子女能順承父母的臉色最為難得;此色指父母之臉色。色,臉色。難,困難、不容易做到。
(2)弟子:指年幼者,如晚輩、兒女。
(3) 食:飯,食物。
(4)先生饌:先生,指長者或父母。饌,吃喝、食用。
(5)曾:乃、竟、難道。
【語譯】
子夏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侍奉父母,能隨時和顏悅色是最難得的!有事時,由兒女出勞力為父母去做;有酒飯時,讓父母享用,難道這樣做就算是孝順嗎?」
【研析】
「色難」乃是心難,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關懷和敬意,才能隨時保有溫婉和悅的臉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質的奉養而已。
凡事多替別人想,與人為善,更何況是自己父母兄弟。
【延伸思考】
(1)中國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您的看法為何?
(2)下列相關資料中,提到為政篇中其他有關「孝」的言論,您有什麼見解?
【相關資料】
(1)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第二》)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第二》)
(3)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
【說故事時間】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為母臥冰求鯉的王祥,等等。後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為成語「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侍奉他們,毫無怨色。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當時天寒冰凍,王祥不顧嚴寒,來到河中,解開衣服,臥冰求鯉。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對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持魚而歸。一片孝心,如願以償。
鄉人驚嘆,以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
(出《晉書・王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