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夫子之牆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1月26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注釋】
(1)語:告訴,對……說。
(2)子服景伯:魯國大夫。
(3)譬:譬喻,比喻。
(4)宮牆:宮也是牆。圍牆,不是房屋的牆。
(5)賜:子貢名賜。
(6)仞:音rèn,古時七尺為仞,一說八尺為仞,一說五尺六寸為仞。
(7)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古人宗廟與家室相連,百官是家中治事之府。所以室家和百官有大小深淺之別。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作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人在牆外,就可以看見房屋的美好。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啊。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研析】

1、找什麼?找門。這就涉及人生的目的,人生的追求。古代帝王對孔子的評價,是「聖」「王」「師」,這不僅是人對他的尊號,是因為孔子的境界令人景仰,是孔子的思想令人折服,是孔子對人類的貢獻使他自然具有的榮耀。
2、找到進去的門,上哪找?怎麼進去?其實門是開著的,一本《論語》捧在我們的手上,開卷有益,先是讀進去,文字入眼,聲音入耳,內容入心,熟記成誦,這就先進了門坎兒;然後身體力行,躬行實踐,就是聖人怎麼想的,我們就怎麼想,聖人怎麼說的,我們怎麼做,這就是真的進門了。
3、為甚麼說找到門的人不多呢?一是人們太看重眼前的利益了,眼光短淺,二是人們太講享受了,不願吃苦,但最重要的是人們沒有這種追求和願望,人生迷茫。孔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能夠聽聞到「道」,能夠在道的指導下不斷修正自己,最後返本歸真,這是做人的真正目的。建立起這個目標,眼光長遠,肯於吃苦付出實踐,才不枉做一回人哪!

【延伸思考】

1、子貢贊成用叔孫武叔的那番話嗎?他什麼來比喻自己和老師?你覺得妥當嗎?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比喻呢?
2、尊師重道是自古以來的美德,你在生活中如何去實踐?

【相關資料】

孔子---至聖先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卒,復娶顏氏,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曆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國文化傳統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中都的地方雖小,但孔子卻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其治理得相當好。後來,孔子又被擢升為魯國的「司空」,負責主管建築和道路等事務。此後的不久又升遷為「司寇」,掌管司法和外交,並攝相事,進入最高領導決策層。

這期間,有兩件事使孔子名聲大振。一是夾谷之會,以文明之禮挫敗了齊景公脅迫魯國的陰謀,收回了被齊國侵奪的汶陽之田,創造了弱國外交的奇蹟。一是墮三都,向長期控制和左右魯國政局的季孫、叔孫、孟孫氏開刀,削弱了公侯政治。但是,因為這樣的改革觸動了大貴族們的利益,孔子不得不被迫辭去官職,率弟子們周遊列國,繼續尋找機會宣揚他的主張。對於這次失敗,他認為這是「天命」,無法違抗。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晚年回到故鄉,潛心教學和研究整理古典文獻,思考關於人生、社會的基本規律和解決辦法。經過他整理的文獻有《詩》、《書》、《禮》、《樂》、《易》、《春秋》等,這些文獻後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經典教科書。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