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6月15日】
*正見網2007年6月13日登載「不要拒絕--聽《為何拒絕》曲有感」:
原詩較長,而且沒有重要的修改,就不引錄了。修改的地方基本上都只是壓縮詞句,使句子的長度和節奏比較歸整一點。新體詩的句子因為沒有字數的限制,往往容易寫出不必要的長句子來,也往往容易打亂節奏,如果再加上韻腳太稀甚至沒有韻,那就和散文沒有區別了。此詩在押韻上守得比較嚴,但節奏上沒有有意識的修整,在文字的精煉上也須更加注意。舊體詩「鍊字」是很充要的一環,寫新體詩的人多數沒有這個概念,但寫得很好的新體詩都有鍊字的痕跡。這些地方就體現出「業餘」和「專業」的區別、表面的模仿和有意識的運用的區別。
作者來函提出一個問題:對於「機緣莫失--聽《明思》曲有感」一詩,「通訊」中提到「此詩押仄韻,第三句(非押韻行)的尾字宜用平聲」,但按照「詩詞常識(三)平仄」中說的:「凡是現代漢語中讀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字,就算平聲字,其餘的就算仄聲字。」,我理解這首詩應該壓的是「平韻」,所以非押韻行我用的是「仄聲」,不知道這樣的理解對不對,還希望和你們切磋。
「詩詞常識」的說法沒有錯,你的想法也沒錯,不同的結論是因為所用的標準不同。剛開始接觸到「韻」和「平仄」概念的人,都把它們當成絕對的概念,認為押韻就押韻、不押韻就不押韻,是平就是平、是仄就是仄,其實它們都是相對的概念。在作出結論前,都必須明確你的結論是根據哪一個標準。不同的標準就反映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對同一個字的讀音的不同,這個不同就可能是平仄不同或韻部不同,即使這兩方面都相同,也還可以是讀音不同或聲調不同。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韻書,為當時寫詩的人提供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標準。在今天,寫舊體詩的人大體上有不同的三個標準:第一種是沿用以「平水韻」為代表的舊韻,要這樣做的人當然得文字功夫好一些才行;第二種是用以「詞林正韻」(把冷僻字刪去後就叫「詞韻簡編」)為代表的標準,它是由「平水韻」合併韻部而來的,因此用起來比「平水韻」容易;最後一種就是完全按普通話讀音的「新韻」,最容易,也用不著韻書,查字典上的拼音就成。但真正懂舊體詩的人大多不接受這個標準。採用每一種標準的都有自己的理由。「詩詞常識」當初針對的大多是完全沒有「韻」的概念的作者,只能把最容易的讓大家先做起來,不能讓大家停下來學會了韻書的使用再寫。裡面的定義也是對的,只是略去了時代、地域差別帶來的不同標準這一個事實。要邊做邊學,似乎也只能這樣。隨著詩歌投稿的水平的提高,我們明確了正見網採用的標準是「詞韻簡編」,因為它能被多數舊體詩作者所接受,同時又比較容易。普通話的新韻不被接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有些不懂音韻學的人,想把韻部大大壓縮,讓押韻更容易,於是連「東冬」和「庚青」都合成一個韻了(有相當一部分投稿帶有這個錯誤,可能與這個「新韻」有關)。這就走到反面去了,連原來支持搞「新韻」的詩人都反對了,因為這兩個韻大多數地方的人(特別是南方人)都能一聽就區別開來。大概情況就是這樣了。因為作者是按普通話標準,審稿的人是按「詞韻簡編」的標準,而作者這首詩又剛好用了兩個入聲韻腳「織」和「失」。北方話裡沒有入聲,全部入聲字一到北方話裡都被派入其它三聲裡去了,這就是音韻學上的「入派三聲」。剛巧,這兩個字都被派入了平聲,這就產生了作者不能理解的問題。因此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建議作者到網上列印一份「詞韻簡編」,以後寫詩(特別是詞)時檢查一下。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現在也是根據不同作者的情況而可能採取不同標準。剛學的、文字上差一點的,如果押普通話韻但不合「詞韻」,我們也可能發表,要給作者一個不斷改進的機會。但已經寫了相當數量詩作的或文字上有些根底的,我們就想把他儘快推上去,因為我們寫舊體詩不就是要救這些懂舊體詩的人嗎?如果人家根本不承認你寫的是舊體詩,那就沒有這個作用了。
*正見網2007年6月13日登載「中土」:
原文:「中土出大覺/乾坤易扭轉/土中能修煉/金猴分身展/大穹無限美/土中蘊真仙」。這六句詩裡,前兩句是主體,寫得也比較好,按照這個主題,把後面不相關的兩句「金猴分身展/大穹無限美」去掉,把末句的「蘊」改為「出」,就成一首可讀的小詩。即使這樣,韻腳「煉」和「仙」也是一仄一平,平仄不相押的。我們這樣做,是想在作者起步的時候扶一把,如果作者自己努力,學一點基本概念(押韻、句讀),讀一點其他同修寫得較好的詩,或許就能一步步上來了。
*正見網2007年6月14日登載「亡共石」:
原文:「雲貴平塘,神機露、億年石碣。籍石運、官升財發,救星金貼。天遣奇石宣國運,拙搬五字吸人血。令古楓自斷識天機,邪黨滅。//九評出,畫皮揭。三退涌,災星別。喜法船普度,世人逐覺。文化神傳紅禍壞,中華錦繡邪黨竊。入億張立掌淨乾坤,邪靈絕。」第一個句號前的「碣」,是圓頂的碑,和「平塘石」形狀相差太遠,改為「揭」。「宣國運」容易給人的印象是作者把「黨」「國」等同起來了,因為共黨就希望人們把他們當成國家的代表。再說,現在的「國運」和「黨運」剛好相反:共黨倒台了,「國運」才會徹底好起來。因此把「宣國運」改為「示天意」。「令古楓自斷識天機」一句,按這樣寫,是「古楓」「識天機」,當然不是作者本意,因此改「識」為「現」。「世人逐覺」,作者大概想說「逐漸覺醒」,改「逐」為「漸」。「入億張」不知是甚麼意思,改為「大法徒」。此詩用詞的句式來寫這些內容,是比較好的。但有些句子讀起來不夠流暢,甚至不好懂:「官升財發,救星金貼」「拙搬五字吸人血」「三退涌,災星別」「文化神傳紅禍壞」等。
*正見網2007年6月14日登載「忠孝雙全--觀《木蘭從軍》而作」:
原文:「英武賢德女兒身,田園茅舍自甘心。替父從軍明大義,為國百戰建奇勳。凱旋解甲歸故裡,忠孝令人贊到今。」第二句「自甘心」的說法與全詩沒有必然聯繫。如果作者想說木蘭安於「田園茅舍」的清貧生活,則可說「安心」,「甘心」就帶有選擇的意味了。
作者同稿寄來的還有一首兒童詩「小蓮花:小蓮角尖尖,心裝大誓願。助法世間開,淨化一片天。」第一句「小蓮角」應該是一讀,不能把「角尖尖」讀在一起,因此就不是五言詩的正確讀法。「心裝大誓願」與荷花沒有任何關係,這是拋開荷花來說人了。後面的兩句也是這樣。本詩標題是寫「詠物詩」的,實際上卻是直接寫人,但又沒交待是寫誰。另外「願」和「天」一仄一平,平仄不相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