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子貢問士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09月02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恥(2),使(3)於四方(4),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5)焉。」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愁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9),何足算也?」(《論語・子路第十三》)

【注釋】

(1) 士:是古代社會階層的等級之一,為貴族中等級最低者,例如:「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會對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例如:「士農工商」。
(2) 行己有恥:自己有羞恥心,認為可恥的事不會去做。
(3) 使:使,音「始」,出使(音「是」)。
(4) 四方:四境的諸侯國。
(5) 弟:音「替」,同「悌」。敬順兄長、友愛兄弟。
(6) 言必信,行必果:講話有信用,做事堅決果斷。
(7) 愁愁然:愁愁,音「坑」,狀聲詞,石頭互相撞擊的聲音。比喻人鄙陋而頑固的樣子。
(8) 抑:但是、然而。表示轉折。
(9) 鬥筲之人:鬥,量器,容十升。筲,音「燒」,竹器,容一鬥二升。鬥筲容量都小。比喻人的才識器量狹小。

【語譯】

子貢問道:「怎樣才能稱得上是士?」孔子說:「自己有羞恥心,認為可恥的事不會去做,出使四境的諸侯國,能夠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這樣可稱得上是士。」子貢說:「請問次一等的是怎樣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同鄉黨的人稱讚他敬順兄長、友愛兄弟。」子貢說:「請問再次一等的是怎樣呢?」孔子說:「講話有信用,做事堅決果斷,雖然像小人般鄙陋而頑固的樣子!但也稱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當今從政當官的人,您看怎麼樣?」孔子說:「唉!那些才識器量狹小的人,哪裡能稱得上是士呢?」

【研析】

君子和小人之間還有個士。君子修養好,才識器量就大,足以擔當大任,適合居上位;小人修養不夠,才識器量很小,鄙陋頑固,何德何能可以福國利民?小人居上位,人民可能同受其害。士雖有修養和才識器量,但還不夠宏大精深,適合居中位。如果按照修養和才識器量再分上、中、下等的士,他們可以承擔的責任不同。上等的士,可為國家辦事,合於君臣之道;中等的士,宗族鄉黨讚許,合於孝弟之道;下等的士,言行能夠律己,但思想、心性和小人差別還不大。

【延伸思考】

1、在孔子當時,孔子認為許多從政者都才識器量太小,不足以稱為士。在太平盛世,如果君主是聖賢、是君子,那麼從政當官的臣子就是士了,因為他們都有足夠的修養、才識器量,所以能夠勝任。

想想看:為甚麼孔子的時代,國家無法任用君子、士,使他們在適當的位子上,為百姓服務?為甚麼那些小人都能當官?那時候的君主,他們用人的標準是什麼?

2、在儒家的入世思想中,「學而優則仕」似乎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亂世無道,就另當別論了。在平常的時代,「學而優則仕」可以發揮教化、移風易俗、仁民愛物、維護正道綱常的作用,還有捨我其誰、勇敢擔當的使命感,是比較務實而正面的處世態度。

比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長久以後,結果會有什麼不同?試舉世上兩個國家為代表作說明。

【參考】

例如前者:貪污腐敗、酷刑暴政、貧窮、風氣敗壞、文字獄等。

【歷史故事】

王翱五德具備


王翱是鹽山縣人。明永樂十三年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會試,在會試殿試中王翱都名列前茅。宣德元年,由宰相楊士奇推薦,開始出來做官,直到八十餘歲才退休。王翱深得明英宗的敬重,時常召他到便殿應對,英宗恭敬地稱他為先生。

王翱為官清廉,他十分痛恨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員。宣德元年,他擔任御史。當時的官吏犯了罪,不論輕重,都可以自贖還職。王翱特地上疏說,贓官只許其贖罪,不許其復職,以懲戒那些貪贓枉法之徒。這個意見被朝廷採納了。

任右僉都御史期間,王翱曾授命出守鎮江,他抑制奸吏,懲罰貪官,深得百姓愛戴。任吏部尚書時,王翱謝絕一切私人請謁,常年住在官衙中,除了每月或年節拜謁祖先祠堂外,從來不回家,以杜絕私弊。他如果舉薦了人而不願被人知道,就說:「吏部難道是買好報怨的地方嗎?」

王翱從遼東回京時,有個與他共事的太監很敬重他,送他幾顆很好的明珠,他不肯接受。太監笑著說:「大人莫非以為這是貪贓得來的而拒絕我嗎?這是先朝皇帝賞賜給我的。」王翱見推辭不掉,不得已收下。待到這個太監死後,他便將這幾顆明珠完好無損地還給了太監的侄子。

王翱嚴於律己,生活非常儉樸。他雖然官職很高,但家中貧窮,房屋破舊。後來還是朝廷知道其家境後,為王翱在老家造了一所房子。那時按照慣例,父親做官,子孫可以得到庇蔭。王翱的孫子因庇蔭而入了太學,他卻不讓孫子去應科舉考試。王翱對孫子說:「你不要妨礙那些貧寒學子的仕進之路。」在他擔任御史時,他的夫人偷偷為他納了一個小妾。過了半年,王翱知道了此事,對夫人發怒道:「你為甚麼破了我的家法!」當天就給以錢物,將小妾送回家去。那個小妾終身未嫁。王翱去世後,她趕到鹽山奔喪守節,王翱的兒子贍養她終身。

王翱有個女兒,嫁給在京郊做官的賈傑。王翱的妻子對女兒非常疼愛,常接女兒回家住。賈傑對此很不高興。有一次,賈傑很生氣地對妻子說:「你父親現在大權在握,調我到京城做官易如反掌,為甚麼還要像現在這樣,不斷來來去去地瞎折騰呢!」王翱的妻子聽到女婿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找了一個機會,趁丈夫心情閒適的時候,對丈夫說起將女婿調進京城的事情,不料王翱聽了大動肝火。賈傑終於沒有被調進京城。

李賢曾經對人說:「《尚書・皋陶謨》稱,為政者有九種品德,王翱就具備了五種:頭緒紛繁而能專心致志,遇上擾亂更加堅毅,生活儉樸廉潔奉公,性格剛強充實,好強而合乎道義。」這個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6/1/14/35287.html)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875)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