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0月1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1)。」(《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1)類:區分族類,例如貴賤貧富等。
【語譯】
孔子說:「我施教的對像,沒有貴賤貧富等的分別。」
【研析】
孔子「有教無類」的原則,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適應「士」階層興起、文化學術下移的歷史潮流。他認為人的品行可以透過教育學習而改變,凡是願意來學的,不問家世身分,不分貴賤賢愚,也不分族類,不分老少,一律施教。孔子十五歲立志向學,三十歲開始在杏壇收徒講學,一生曾教導過三千多人,不但教平民,女孩子、廝仆也都教過,也有出身窮困的弟子,如子路、仲弓、原憲等,也有貴族弟子,如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孔子將禮樂教化向所有人敞開,配合「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學有專精的有孔門四科十哲、七十二賢人,開中國古代私學、平民教育的先河,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但他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已。
孔子雖然沒能廣泛實現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但也實現了「有教無類」的原則,沒有分別心,只要對方願意,就無私無我利他。這樣的心性修養,體現的是寬容大度、真心為別人好、默默犧牲奉獻、無怨無悔,這讓人想起天地無私,默默無言,生養萬物,卻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我們對天地、對君子那崇高的精神,「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的德行,能不敬重嗎?
【延伸思考】
1、「有教無類」雖然表現在教育領域,但這種心性修養,如果表現在其它方面,也能締造不同凡響的輝煌。不平凡的心性修養,表現出來的言論、功績或德行,都能成為人們參照的典範,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還是最看重道德修養,那是能成就好事、利益他人的根本。所以你認為孔子為何能做到「有教無類」,而且成為後人的典範呢?它最主要是要教導人們什麼?
2、無分別心,一視同仁,依照適當的方式善待所有人,是一種高尚的境界,但是一般人無法體會這種狀態,還容易誤解,甚至以為是不倫不類了。例如:人和動物是不同種類,無分別心,是合乎道德、宇宙原理的,而愛自己的寵物和人一樣對待,是違反道德、宇宙原理的,那不是無分別心的表現。又例如:夫婦有別是人倫,我們能用一樣的方式對待男人和女人嗎?這算是無分別心嗎?所以你認為無分別心、「有教無類」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閱讀資料】
「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出自於《周易》。《周易》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被儒家奉為「群經之首」。
在儒家看來,天地的精神主要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是君子應該學習和具備的精神、德行,君子之所以能像天地無私,造福人民,成就好事,就是因為君子能「天人合一」,道德修養能效法天地,甚至與天地齊高,與天地合一的水平,這樣的道德水平,心性修養的境界,怎麼會對人分別對待呢?就因為無私、無分別心,所以君子能寬容大度,能成其大。
乾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即健,它是天德,其性質是陽、剛、動;乾卦表明了天創造萬物的必然性,是決定世上一切的命運。可見,這裡「自強不息」的含義就是對生命的體會,表示人要有堅強的意志,堅韌不屈的精神。
坤卦的「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即順,它是地德,其性質是陰、柔、靜。坤卦表明了大地是資生萬物的載體,以無限寬廣的胸懷和無比肥沃的土壤養育了世間的一切。表示人要有寬容、博大的胸懷。
《周易》的「三才」觀,在天、地、人三者的關係中,人是天地造化的傑作,天生人,地養人。相對於天地而言,人在形體上何其渺小。但是,人可以取法天地的精神。
我曾經從「我」出發,站在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中,來研究《周易》。我對「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理解,那時很膚淺,很膚淺,所以做事情,只想著儘量不求人,要「自強」,所以,我給人的印象是清高,個性強,爭強好勝。我也知道對人要寬容,心胸要寬闊,不要斤斤計較小事情。但是,如果對方對自己評價不公,有時也就忍不住,會指責對方。
《周易》告訴了我們人類,天生人,地養人,天地有生養萬物之功。相對於天地而言,人的形體何其渺小,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人的壽命何其短暫。我們人類生長在天地之間,天地生養了萬物,也是為了我們人類的生存,我們人類要信神,要敬天地,常人中說的一句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最基本的。就算人類不懂得「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道德,修養自己,人類也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自然和諧的生活在地球之中,這樣人類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5/5/12/32270.html)